陈亮《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原文与深度解析
南宋词人陈亮以豪放悲壮的笔调,写下这首送别友人的爱国词作。文章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词中蕴含的民族气节与历史深意。
原文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宋】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译文
许久未见南宋军队北伐,莫要轻言中原已无英雄。
今日你独当一面出使,终将展现我朝将士的雄风。
可笑我堂堂汉家使节,竟要像东流河水般,被迫向金廷俯首称臣。
暂且再向毡帐行一次礼,终有一日要将敌酋悬首示众。
这尧舜禹开创的神州大地,
其中必有不肯屈膝的志士。
万里河山遭异族践踏,古往今来的英魂何在?浩然正气何时能贯通天地?
金人气数何须多问,我宋室如烈日必当复兴。
注释
北群空:典出韩愈《送温处士序》,喻指中原人才凋零。
穹庐:(qióng lú)北方游牧民族的圆形帐篷,此处代指金廷。
藁街:(gǎo jiē)汉代长安异族首领居所,暗用陈汤斩郅支单于悬首藁街典故。
耻臣戎:以向异族称臣为耻,化用《论语》"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赫日:(hè rì)烈日,象征南宋国运中兴。
创作背景
1186年,南宋遣章森(字德茂)出使金国贺万春节。陈亮时任布衣,目睹朝廷苟安之态,借送行词抒发愤懑。此前隆兴和议已签订二十年,词中"不见南师久"直指朝廷放弃北伐的屈辱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送行情景,下阕转历史抒怀,形成由实到虚的跳跃。
2. 语言艺术:"尧之都"三句用短促排比,强化中原正统性;"万里腥膻"以嗅觉意象表现国土沦丧之痛。
3. 思想内核:表面送别实为政治宣言,将个人使命升华为民族气节的较量。
4. 表现手法:反语("自笑")、对比(汉使/穹庐)、预言("赫日自当中")多重修辞交织。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开篇即以"北群空"的反诘破除悲观论调,笔锋如剑。下阕"尧之都"三句如金石掷地,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文明传承的象征。陈亮善用历史纵深:一面借古圣先王确立华夏正统,一面用"千古英灵"唤醒集体记忆,最终以"赫日"预言完成从屈辱到复兴的精神建构。这种将个人命运嵌入历史洪流的写法,正是南宋爱国词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词中暗藏两重时空对话:现实的屈辱使节与历史的荣耀汉使,当下的腥膻万里与未来的赫日当空。陈亮通过时空折叠手法,在送别场景中植入民族复兴的密码。"且复穹庐拜"的隐忍与"会向藁街逢"的锋芒形成张力,揭示主战派"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耐心。全词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狞厉之美中凝聚着震慑人心的精神力量。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穹(qióng)庐、藁(gǎo)街、膻(shān)、赫(hè)日
文学常识:此词属豪放派代表,与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并称"词坛双剑"
核心意象:河水东流(屈辱)、藁街(复仇)、赫日(中兴)
艺术手法:借古讽今、虚实相生、意象叠加
重点试题
一、简答题
1. 问:"自笑堂堂汉使"中"笑"字有何深意?
答:表面是苦笑出使的无奈,实为对朝廷苟安的讽刺。
解析:反语手法,与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的"觅"字异曲同工。
2. 问:分析"万里腥膻如许"的感官描写作用
答:以嗅觉强化国土沦丧的实感,比视觉描写更具冲击力。
解析:类似李清照"守着窗儿"的听觉写法,皆通过感官体验深化情感。
3. 问:下阕为何连续提及尧舜禹?
答:确立华夏文明正统性,为"耻臣戎"提供历史依据。
解析:用文化记忆对抗现实屈辱,是南宋爱国诗词常见策略。
二、选择题
1. 题干:"会向藁街逢"化用的历史事件是:
A. 苏武牧羊 B. 昭君出塞 C. 陈汤斩单于 D. 班超投笔
答案:C
解析:典出《汉书》记载陈汤诛郅支单于"悬首藁街"。
2. 题干:全词情感发展的主线是:
A. 悲愤-期待 B. 惆怅-豁达 C. 讥讽-绝望 D. 感伤-超脱
答案:A
解析:从"漫说北群空"的愤懑到"赫日自当中"的信念,体现主战派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