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原文和鉴赏
本文解读陆游晚年诗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涵盖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分析,重点剖析诗中"铁马冰河"的梦境与"卧听风吹雨"的现实交织手法。
原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
黄河绵延三万里奔涌向东海,
华山高耸五千仞直触青天。
沦陷区百姓的泪水已在胡骑扬尘中流干,
向南眺望朝廷军队又空盼一年。
注释
三万里河:虚指黄河长度,极言疆域之广。"三万里"与下句"五千仞"形成空间对仗
五千仞岳:华山古称西岳,一仞约合八尺,此处夸张山势巍峨
遗民:指金人占领区的宋朝百姓,暗含"文化遗存"双重意味
胡尘:既指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扬起的沙尘,亦喻异族统治的黑暗氛围
王师:朝廷军队的尊称,反映百姓对正统政权的期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绍熙三年(1192年)秋,陆游时年六十八岁,退居山阴故里。自隆兴和议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已近七十年。诗人夜半难寐出户纳凉,将晚年对山河破碎的沉痛与对收复失地的执着,凝练为二十八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二句巨景开篇,后二句微景收束,形成"山河壮阔-民生卑微"的强烈反差
2. 语言艺术:"入""摩"两个动词使静态山水具有动势,"尽""又"副词强化时间累积的绝望感
3. 思想内核:表面写遗民之盼,实为诗人自我写照,梁启超评其"亘古男儿一放翁"正基于此
4. 意象组合:胡尘(听觉)与王师(视觉)构成感官对照,延续杜甫"感时花溅泪"的意象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数字的运用极具张力。"三万里""五千仞"的庞大空间量词,与"又一年"的微小时间量词形成奇特呼应。这种时空错位的艺术处理,揭示出南宋政权在广袤历史时空中的尴尬处境——拥有足以自傲的文明根基,却困守在时间的牢笼里。陆游将地理教科书式的数据转化为情感载体,使数字本身成为抒情符号。
范文二
"泪尽"二字堪称诗眼。不同于寻常的"泪流""泪落","尽"字包含三个阶段:初期泪如雨下的悲恸,中期泪水枯竭的麻木,最终彻底绝望的精神状态。这种情感递进与首联永恒的山河形成残酷对照。钱钟书曾指出,陆游晚年诗作常出现"逆挽"手法,此诗前壮后哀的结构,正是这种艺术思维的典型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仞(rèn) 胡尘(hú chén) 王师(wáng shī)
2. 文学常识:陆游诗分三期,此属晚期"沉郁悲凉"风格代表
3. 意象体系:黄河-华夏文明象征/胡尘-异族统治隐喻
4. 艺术手法:空间夸张(三万里)/时间浓缩(又一年)
5. 情感维度:表层写遗民之痛,深层抒志士之愤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五千仞岳上摩天"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夸张手法极言山高,动词"摩"赋予静态山体动感,与首句形成地理空间的对仗结构。
解析:数字夸张与动态描写结合,体现陆游"雄浑"与"精微"并重的语言特色。
2、问:诗中"南望"的视角有何特殊含义?
答:既指北方遗民向南眺望的动作,又暗含诗人身在南方却心系北土的复杂心境。
解析:地理方位的艺术化处理,形成"身在江南-眼望中原-心驰塞北"的三重空间。
3、问:末句"又一年"包含哪些情感层次?
答:包含失望(王师未至)、坚持(继续等待)、焦虑(时间流逝)三层情感交织。
解析:副词"又"字浓缩时间体验,体现陆游诗"沉郁顿挫"的情感特征。
二、选择题
1、"遗民"在诗中的具体指代是:
A. 战死将士的亲属
B. 金人统治区的宋朝百姓
C. 隐居山林的文人
D. 流落南方的北方难民
答案:B
解析:结合"胡尘"语境,特指留在沦陷区仍心向宋朝的民众。
2、下列对"胡尘"的理解错误的是:
A. 实指北方风沙
B. 喻指金人铁骑
C. 象征异族统治
D. 暗示战场硝烟
答案:D
解析:此诗无具体战争场景描写,"硝烟"属于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