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原文和鉴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的七言绝句,以风雨夜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报国无门的孤愤。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匠心。
原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的村庄里,却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心中仍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
深夜躺着倾听风吹雨打的声音,
梦境里浮现出铁甲战马踏过冰河的战场。
注释
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形容年老体衰;孤村,指偏僻的村落。诗人以身体衰朽反衬精神不屈。
戍轮台:轮台为汉代西域地名,此处代指边疆。戍(shù),守卫。
铁马冰河:铁马,披甲的战马;冰河,北方封冻的河流。意象组合凸显战场肃杀之气。
艺术表现:末句虚实相生,风雨声与梦境交织,将现实压抑转化为壮阔的想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陆游时年68岁,罢官闲居山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诗人虽年老多病,仍念念不忘北伐抗金。风雨交加之夜,触发了其郁积的报国热忱。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借景托梦,形成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反差。
2. 语言锤炼:"僵卧"与"铁马"形成枯槁与雄健的对比,"不自哀"三字力透纸背。
3. 思想内核:通过个人处境与宏大抱负的矛盾,展现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4. 艺术手法:以风雨为媒介,实现听觉(风吹雨)到视觉(铁马冰河)的通感转换。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陆游此诗最动人处在于"衰年壮心"的张力。首句"僵卧"二字绘出老病之态,但"不自哀"立即扭转颓势;次句"戍轮台"用汉代典故,将个人命运与历史长河相连。后两句中,自然界风雨化作梦境中的铁马冰河,完成从压抑到释放的情感升华。清代纪昀评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是对此种精神的精准捕捉。
范文二
诗中意象群的构建极具匠心。"孤村"与"轮台"形成空间对峙,"风吹雨"与"铁马冰河"构成声画交响。尤其"铁马冰河"四字,金属的冷硬与河水的凛冽相互强化,创造出刀剑般的锐利质感。这种梦境描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激烈的方式表达现实诉求。钱钟书曾指出,陆游晚年诗常以"梦"为媒介,将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化为艺术真实。
关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戍(shù)轮台、夜阑(lán)、铁马(披甲战马)
文学常识:陆游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代表;轮台为汉代西域军事要塞
艺术手法:虚实结合(风雨实写/梦境虚写)、意象叠加(铁马+冰河)
思想情感:虽处江湖之远仍忧国忧民,体现儒家"穷不失义"的品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铁马冰河入梦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虚实相生手法,将现实风雨声幻化为战场梦境。
解析:通过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实现情感能量的爆发式释放。
2、问:诗中"不自哀"三字有何深层含义?
答:表明诗人超越个人苦难,始终以国事为重的崇高境界。
解析:与杜甫"穷年忧黎元"一脉相承,体现士大夫精神传统。
3、问:全诗如何体现陆游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答:前两句压抑中见倔强,后两句在收敛后突然宕开,形成情感起伏。
解析:这种节奏变化与杜甫《登高》的章法异曲同工。
二、选择题
1、"轮台"在诗中指代的是:
A. 诗人故乡
B. 南宋都城
C. 北方边疆
D. 隐居之地
答案:C
解析:轮台是汉代西域地名,此处借指抗金前线。
2、下列对"夜阑卧听风吹雨"理解错误的是:
A. 描写失眠的孤独状态
B. 为下文梦境作铺垫
C. 暗示诗人听力衰退
D. 营造风雨如晦的氛围
答案:C
解析:此句重在表现诗人对外界声响的敏感,与听力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