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陆游诗作《书愤》原文和鉴赏

陆游诗作《书愤》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20 08:00:02

陆游诗作《书愤》原文和鉴赏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的七言律诗,以沉郁顿挫的笔触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与爱国热忱。诗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句成为传世名句。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作品,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陆游的诗歌艺术与精神世界。

《书愤》原文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懂世事的艰难,北望中原豪气如山。

雪夜中楼船横渡瓜洲渡口,秋风中铁骑驰骋大散关前。

徒然自许为塞上长城,镜中却见鬓发已斑白。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垂千古,千百年来谁能与他比肩?

注释

【早岁那知世事艰】早岁:年轻时。那:同“哪”。诗人感叹年轻时对现实认知不足。

【楼船夜雪瓜洲渡】楼船:高大的战船。瓜洲渡:长江重要渡口。此句回忆宋军在雪夜备战的情景。

【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比喻卫国良将。此处诗人自比长城却壮志难酬。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北伐前所作《出师表》,陆游借此表达对北伐事业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时年六十二岁,闲居山阴。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陆游多次上书力主北伐未果,眼看恢复中原的理想渐成泡影,遂将满腔悲愤倾注诗中。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四句回忆壮年经历,后四句抒发现实感慨,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艺术:“楼船夜雪”“铁马秋风”以名词组合构成画面,具典型宋诗“意象并置”特征。

3. 思想内涵:通过个人命运折射时代悲剧,将爱国情怀与生命意识熔于一炉。

4. 艺术手法:用典自然贴切,如“塞上长城”“出师表”等,深化历史厚重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时空交错中的生命悲歌

《书愤》最动人处在于时空的双重张力。诗人将“夜雪瓜洲”“秋风散关”的壮阔战场与“镜中衰鬓”的衰老形象并置,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凸显生命困境。结尾以诸葛亮《出师表》作结,既是对英雄时代的追慕,更是对当世无人继承北伐遗志的痛切批判。这种时空跳跃的写法,使个人悲愤获得历史纵深感。

范文二:意象并置的审美创造

陆游善用意象组合营造意境。“楼船夜雪”与“铁马秋风”两组意象,通过“战船—雪夜”“铁骑—秋风”的刚性搭配,构建出肃杀凛冽的战争氛围。不加动词连接的表达方式,既保留画面完整性,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后来被明清诗人广泛效仿,成为宋诗美学的重要遗产。

关于《书愤》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陆游号放翁,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存诗九千余首,为中国古代存诗最多诗人。

2. 重点字词:瓜洲渡(长江古渡口)、大散关(秦岭要塞)、塞上长城(檀道济典故)。

3. 艺术特色:意象并置、今昔对比、用典精当、沉郁顿挫的风格。

4. 思想情感:壮志未酬的悲愤、强烈的爱国情怀、对诸葛亮的崇敬。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简答题

1、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采用名词意象并置手法,通过“楼船—夜雪”“铁马—秋风”的组合,构建出画面感极强的战争场景。

解析:这种省略动词连接的表达方式,是宋诗“以赋为诗”的典型特征,增强意象的视觉冲击力。

2、问: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反映诗人曾自许为卫国栋梁,却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悲愤。

解析:用檀道济典故,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人物对照,突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3、问:尾联提及《出师表》有何深意?

答:既表达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崇敬,又暗讽当时无人能继承北伐遗志,深化历史沧桑感。

解析:通过历史人物与现实的对比,强化诗歌批判现实的力度。

二、选择题

1、“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如山”比喻:

A. 山岳般沉重的怒气

B. 山岳般雄伟的豪气

C. 山岳般坚定的意志

D. 山岳般高远的志向

答案:B

解析:“气”指豪迈气概,诗人年轻时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志如高山般巍峨。

2、下列对诗歌情感分析错误的是:

A. 对青春壮志的追忆

B. 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C.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D. 对历史英雄的敬慕

答案:C

解析:全诗无田园生活描写,主要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爱国情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