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与坚持,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科学探索精神。
第一课时:探索小蝌蚪的成长之谜
一、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掌握"蝌、蚪"等8个生字,重点练习"腿、蹲"等5个动作类生字的书写笔顺
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小蝌蚪的心情变化,找出3处以上描写外貌变化的句子
科学认知:通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培养观察记录能力
二、教学过程
自然探秘导入(8分钟)
实物展示:呈现小蝌蚪和青蛙的标本或高清图片(有条件可准备活体观察箱)
互动提问:"你们发现小蝌蚪和青蛙妈妈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词语银行:引导学生说出"圆圆的脑袋""长长的尾巴""四条腿"等特征词语
生字冒险岛(15分钟)
分组挑战:
A组负责动物名称类生字,通过"拼字游戏"和"找朋友"活动巩固记忆
B组重点突破动作类生字,用肢体表演"游、跳、蹲"等动词
C组探究"变"字的多重含义,用"变魔术"的形式理解字形演变
趣味竞赛:"生字蹲"游戏,说出生字并做相应动作,错误者淘汰
朗读变变变(12分钟)
教师示范:用不同语气朗读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对话,突出礼貌用语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小蝌蚪、鲤鱼、乌龟,体会"礼貌询问-得到线索"的对话模式
变化发现:用彩色笔圈出文中描写小蝌蚪外形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课堂总结(5分钟)
成长图表:师生合作完成"小蝌蚪→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变成青蛙"的简易流程图
延伸思考:"如果小蝌蚪中途放弃找妈妈,会发生什么?"培养坚持品质
第二课时:感悟成长中的爱与坚持
一、教学目标
情感体会:理解小蝌蚪坚持不懈寻找妈妈的情感,感受动物世界的亲情
语言运用:学习"先...然后...最后..."的叙述顺序,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创意表达:模仿课文对话形式,编写"小动物找家人"的新故事
二、教学过程
情感温度计(10分钟)
情境对比:
①出示小蝌蚪独自游动的孤单图片
②展示与青蛙妈妈团聚的温馨画面
心情讨论:"小蝌蚪每次询问失败时可能是什么心情?最后找到妈妈时又会怎样?"
情感词汇积累:学习"着急""开心""兴奋""幸福"等心情词语
故事拼图(15分钟)
任务分工:
小组1:用道具演示蝌蚪变青蛙的全过程
小组2:绘制小蝌蚪找妈妈的路线图,标注遇到的动物
小组3:创编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对话
展示分享:各小组用不同形式呈现成果,互相补充完善
童话创作坊(12分钟)
写作支架:
"______(动物)找______(家人)"
"它先遇到______,说:______"
指导要点:
提醒学生注意礼貌用语和外形特征描写
鼓励加入"变化"元素,如季节、环境等
作品展示:选择有创意的故事进行情景剧表演
生命教育(3分钟)
视频观赏:播放真实的青蛙成长纪录片片段
总结升华:"从小蝌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坚持和成长的意义
课后练习
观察日记:记录一种动物的成长变化(如蚕、蝴蝶),用图画+文字形式呈现
故事续写:假如小蝌蚪后来又遇到了小时候的妈妈,会发生什么对话?
鼓励语:让我们像小蝌蚪一样,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