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多媒体互动、情境模拟和写作实践,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景象,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第一课时:初识天下奇观
一、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系统掌握"盐、屹"等12个生字,重点指导"潮、贯"等6个易错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朗读训练:通过分层朗读,体会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读出"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势变化
整体感知:运用"观潮前→观潮时→观潮后"的时间轴梳理课文内容,能复述潮水形态变化的三个阶段
二、教学过程
潮声导入(8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钱塘潮实况录音,同步展示潮水动态缩略图
互动提问:"闭上眼睛听,这声音像什么?如果用课文里的话形容,你会选哪句?"
词语银行:板书学生生成的拟声词(轰隆、哗啦、呼啸),对比课文"隆隆""闷雷"的表达效果
生字冲浪赛(15分钟)
分组挑战:
A组完成"潮、浩"的水字旁生字归类,制作"水的家族"思维导图
B组通过"盐—监—盆"形近字对比游戏,用彩色粉笔标出差异部件
C组用"贯"字设计成语接龙(全神贯注→注...),教师示范"贯"字书写口诀
趣味检测:每组派代表听写,正确率最高组获得"观潮小勇士"勋章
潮水变奏曲(12分钟)
教师范读:重点示范"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的语速变化
寻宝任务:用不同符号标注描写潮水颜色(△)、声音(○)、形态(☆)的语句
角色朗读:分三组演绎"远处→近处→眼前"的潮水,通过音量渐变呈现空间变化
课堂漂流瓶(5分钟)
填空总结:"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它的______(声势/形态/?)与众不同"
延伸思考:"如果给课文配乐,你会选择激昂的还是舒缓的音乐?为什么?"
第二课时:解密写作魔法
一、教学目标
写作手法:分析"由远及近+视听结合"的描写顺序,理解"比喻+夸张"在增强表现力中的作用
情感体验:通过潮水与观潮人的反应描写,体会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迁移运用:模仿课文结构,描写"暴雨来临"的场景,运用至少两种修辞手法
二、教学过程
镜头回放(10分钟)
动态对比:
①展示平静江面与潮头最高时的对比图
②播放观潮人群从期待到惊叹的表情特写
讨论引导:
"作者为什么既写潮水又写观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如果把'千万匹白色战马'改成'很多浪花',效果有什么不同?"
潮水侦探社(15分钟)
小组任务:
1组绘制潮水推进路线图,用箭头标注比喻句出现的位置
2组设计"观潮体验卡",记录文中观众的反应词(沸腾、尖叫等)
3组分析"两丈多高"等数据的作用,讨论夸张表达的合理性
成果展示:各小组用板书贴展示发现,教师用红笔勾画关键点
写作风暴(12分钟)
写作支架:
"忽然,______(声音)从______(方位)传来,只见______(比喻句)"
分层指导:
基础层:按"听到→看到→想到"顺序写三句话
提高层:尝试运用"犹如""好像"等比喻词
现场点评:选取典型习作用投影展示,集体修改一个句子使其更生动
自然的馈赠(3分钟)
视频拓展:播放世界三大涌潮(钱塘潮、亚马孙潮、恒河潮)对比视频
情感升华:"如果钱塘潮会说话,它想对人们说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练习
观察日记:
《暴雨进行曲》记录下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特别注意声音和光线的描写
《我当小导游》为钱塘潮设计解说词,包含2个课文中的精彩比喻句
鼓励语:大自然是最好的作家,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