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围绕朱自清经典散文《春》展开,通过多维度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掌握写景抒情技巧。学生将学习细腻的景物描写方法,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并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春日小品。
第一课时:触摸文字里的春天脉搏
一、教学目标
字词积累:准确掌握"酝酿""黄晕""窠巢"等12个生字词,重点辨析"薄烟"与"厚被"中"薄"的多音字用法
朗读训练:通过分组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体会文中排比、拟人等修辞的韵律美,能划出3处以上最具画面感的句子
结构分析:运用"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框架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写景散文的常见结构特点
二、教学过程
春之序曲导入(8分钟)
多媒体展示:播放春日萌芽、花开、溪流的动态视频,同步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片段
互动提问:"视频里哪些细节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天?如果用颜色来形容春天,你会选择什么色系?"
词语联想:开展"春"字飞花令,学生接力说出带"春"的词语或诗句(如"春意盎然""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板书关键词
字词解码站(15分钟)
分层任务:
基础组:通过"偏旁找朋友"游戏认读"嫩""眨"等字,重点讲解"酝酿"的酉字旁与酒文化关联
提升组:用"薄烟""厚被"实物对比演示多音字"薄"的用法差异,开展"读音侦探"纠错游戏
挑战组:用"窠巢""卖弄"等词创作微型春日故事,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趣味竞赛:设置"春雨润字"环节,学生用毛笔蘸水在黑板上书写生字,比谁的字最先"蒸发"(强化记忆)
朗读绘春色(12分钟)
教师范读:重点示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轻快语调,分析"偷偷""钻"的拟人效果
分组寻美:
春风组:标记文中所有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的触觉描写
春雨组:用不同节奏朗读春雨段落,感受"密密地斜织"的动态美感
春人组:表演读"城里乡下"段落,讨论"赶趟儿"体现的生活气息
结构拼图(5分钟)
互动拼图:发放"盼春""绘春""赞春"三块磁贴,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序并说明理由
延伸思考:"如果给文章配三幅插图,你会选择画什么场景?为什么?"(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第二课时:解密朱自清的春天密码
一、教学目标
精读赏析:深入分析"春草图""春花图"等经典片段,掌握"感官联动"的描写技巧
情感体悟:理解作者通过春天景象传递的生命活力与希望
写作迁移:模仿"五感描写法"创作校园春日片段,实现读写结合
二、教学过程
名画对比导入(10分钟)
展示素材:齐白石《春耕图》与梵高《杏花》对比,朱自清文字片段投影
引导讨论:
"画家用色彩线条表现春天,作家用什么'工具'来描绘春天?"
"文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这句,如果变成绘画会是什么效果?"
知识卡片:讲解"通感"修辞,举例"花里带着甜味"如何将嗅觉转为味觉
文本深挖(15分钟)
专家小组:
修辞组:用思维导图梳理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分析"春天像小姑娘"的寓意
感官组:制作"五感雷达图",统计视觉、听觉、触觉描写的分布比例
情感组:通过朗读重音设计,体会结尾三个比喻句层层递进的情感
小组汇报:采用"我是小先生"形式,每组派代表讲解发现,其他组补充"点赞"
写作训练营(12分钟)
创作支架:
观察指南:
视觉:"玉兰树枝头绽开的姿势像______"
听觉:"操场上的笑声随着风______"
触觉:"阳光穿过外套时,仿佛______"
分层任务:
基础题:补全以上比喻句
提升题:用"有的...有的..."句式描写课间活动
展示点评:投影仪实时展示学生作品,开展"最美春日句子"投票
情感升华(3分钟)
跨学科延伸:播放生物课植物生长延时摄影,讨论"文中哪些描写符合科学观察"
价值观引导:"为什么古今中外都爱歌颂春天?你心中的春天代表着什么?"
课后练习
观察日记:《校园春讯》连续3天记录同一处景物的细微变化,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创意写作:《如果春天有朋友圈》想象春天发状态会配什么文字和图片
鼓励语:让我们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用发现美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去收藏每一个闪亮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