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谁的得分高》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游戏化情境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连加运算,培养数据分析能力与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将学会用表格整理数据、比较总数,并在生活场景中运用连加策略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探秘游戏得分王
一、教学目标
计算技能:掌握100以内三个数的连加运算,能正确使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数据整理:学会用表格分类记录游戏得分数据,培养有序思维
比较分析:通过"说数学"活动,用完整语言表述"谁的得分高"的比较过程
二、教学过程
游戏情境导入(8分钟)
实物展示:教师手持记分牌模拟"套圈游戏"场景,抛出问题:"小明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29分,总共得多少分?"
互动提问:"如果小红三次得分是23、31、28,谁会是冠军?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方法提炼:板书学生提出的"分步加""全加完再比"等策略,引出连加运算概念
数字小侦探(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用竖式计算教材第3页"淘气笑笑比赛"数据,重点指导"数位对齐""满十进一"
B组用表格整理得分数据,讨论"横着看和竖着看有什么不同发现"
C组担任"计算检验员",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验证计算结果
趣味竞赛:设置"计算接龙"游戏,每组派代表接力完成24+16+35的竖式计算,用时最短且正确组获胜
数学故事会(12分钟)
情境模拟:出示超市购物小票(牛奶28元、面包15元、水果36元),请学生扮演收银员计算总价
错误排查:故意展示错误计算(如28+15=33,漏加水果钱),引导学生发现并纠正
语言训练:用"先算...再算...最后比较..."的句式完整描述比较过程
课堂小结(5分钟)
思维导图填空:通过贴磁贴完成"比得分三步曲: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提问:"如果比赛增加第四轮,可能会怎样改变比赛结果?"激发推理能力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连加高手
一、教学目标
策略优化:探索连加的不同算法(分步、凑整、竖式),理解运算的灵活性
问题解决:能将连加知识迁移到"统计零花钱""计算运动步数"等真实场景
数学表达:创编简单的连加应用题,培养数学语言组织能力
二、教学过程
超市大挑战导入(10分钟)
展示三组商品价格标签:
①文具组:铅笔盒25元+书包48元+彩笔19元
②零食组:饼干13元+酸奶27元+水果35元
互动讨论:"妈妈带了100元,买哪组商品不会超支?你是怎么快速判断的?"
策略分享:引导学生发现"先算整十数""观察个位数能否凑十"等巧算方法
合作探究(15分钟)
任务分工:
小组1:用积木块模拟"28+36+24",实践"凑十法"的物理操作
小组2:分析教材"练一练"第5题,讨论"为什么同样的数不同排列计算结果相同"
小组3:创编"运动会得分"应用题,用角色扮演方式呈现解题过程
成果展示:各小组用实物投影仪分享发现,教师相机强调"运算顺序不影响结果"规律
应用工坊(12分钟)
支架提供:
"上周,我周一储蓄__元,周二__元,周三__元,现在我的存钱罐里有......"
指导要点:
提醒标注单位名称,强调实际问题中"元"的书写
鼓励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并验证
作品展评:选取典型作业用实物展台呈现,开展"我是小老师"互评活动
拓展延伸(3分钟)
视频观看:速算达人心算三位数连加的过程,感受计算的多样性
总结提升:"连加就像搭积木,掌握规律就能又快又稳!"
课后练习
实践作业(任选其一):
《我家的三日开支》——记录三天家庭日常消费,用连加计算总支出
《运动小达人》——统计跳绳、跑步、篮球三种运动的单日消耗卡路里并求和
鼓励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期待同学们用亮眼睛发现更多连加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