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时间:2025-08-13 13:00:02

高中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围绕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展开,通过意象品读、情感体悟和手法分析,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豪情与青春壮志,提升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领略湘江秋景的壮阔画卷

一、教学目标

识字积累:掌握"舸""遒""遏"等6个生字,重点辨析"峥嵘""激扬"等易错词的书写与语境义

诵读感知:通过平仄划分和重音标记,完成有层次的朗诵,准确找出3处以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的词句

意象初探:用"意象—特征—情感"三步法,独立分析"湘江秋景图"中至少两个典型意象

二、教学过程

时代画卷导入(10分钟)

多媒体展示:投影1925年长沙老照片与《毛泽东在湘江》油画(侧重视觉冲击力)

互动提问:"观察江面船只与青年神态,猜猜照片里的人可能在思考什么?"

背景铺垫:用时间轴标注1925年国共合作、农民运动等重大事件(请学生用红笔圈出关键年份)

字词攀登赛(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负责"舸、廓"等名词类字词,用"绘图解字法"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辅助记忆

B组重点攻克"遏、遒"等动词,通过"动作模仿+造句接龙"理解词义

C组整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等成语,制作成语卡片展示墙

趣味挑战:开展"你说典故我来猜"活动,教师说"中流击楫",学生抢答相关诗句

朗诵金话筒(12分钟)

教师范读:重点示范"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语势变化

技巧指导:用波浪线标出需拖长的字(遍、透、争),用三角符号标出重音(红、碧、击)

情境朗读:男生组读上阕写景句展现磅礴气势,女生组读下阕"恰同学少年"体现青春激情

意象采撷(8分钟)

思维导图:师生共填"鹰击长空—( )—( )—( )"的意象链条

深度提问:"如果给'万类霜天'配乐,你会选择激昂的交响乐还是悠扬的古筝?为什么?"

随堂检测:用便签纸写下自己最欣赏的意象及理由,贴到黑板"诗词星光榜"

第二课时:解码青春中国的精神密码

一、教学目标

手法鉴赏:深入分析"景—情—志"的三层递进结构,掌握"以景起兴"的创作手法

情感共鸣:通过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的联结,体会革命青年的责任担当

迁移创作:模仿"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句式,完成100字微型散文诗

二、教学过程

三维对比导入(12分钟)

分组展示:

1组演绎传统文人"悲秋"诗句(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2组朗诵本词"秋日胜春朝"的革新表达

思考辩论:"毛泽东笔下的秋天为何与众不同?"(提示从革命者身份、时代背景分析)

文本深挖(18分钟)

任务驱动:

小组A绘制"看—问—忆—记"的情感曲线图,用不同颜色标注情绪变化

小组B角色扮演"同学少年"讨论会,即兴创作"新时代的青春宣言"

小组C分析"曾记否"三字在全文结构中的枢纽作用,用橡皮泥制作结构模型

教师点拨:结合《少年中国说》选段,讲解"青春意象"的象征意义

创作工坊(15分钟)

写作支架:

"忆______(四字短语),曾______(动词)______(名词),______(形容词)岁月"

示范引导:

展示教师下水文《忆校园晨读声》,重点解析如何将个人记忆升华为时代印记

互评标准:是否体现"小我"与"大我"的联结,意象是否具有典型性

精神传承(5分钟)

视频拓展:播放《觉醒年代》青年毛泽东片段(1分30秒)

升华提问:"如果穿越回1925年,你想对湘江边的青年说些什么?"

课后练习

拓展写作(二选一):

《给1925年自己的一封信》——300字,结合当代青年责任展开想象

《新时代的"沁园春"》——模仿词牌格式,创作反映当下青年风貌的作品

鼓励语:愿同学们在诗词中汲取力量,让青春在新时代绽放绚丽之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