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

时间:2025-08-24 10:45:02

《清明上河图》艺术赏析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写实手法描绘汴京繁华,是中国古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本文将从画作细节、历史背景、艺术价值三方面展开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

原文

《题清明上河图》

(宋)李之仪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汴河春水向东奔流不息,隋朝宫殿早已化为尘土。

过路行人不必追问旧事,只有渭水依旧绕城东流。

注释

汴水:指汴河,北宋漕运要道,拼音biàn shuǐ。

隋家宫阙:隋炀帝在汴梁修建的行宫,暗喻朝代更迭。

渭水流:化用《诗经·邶风》"泾以渭浊",象征历史沧桑。

艺术表现:以水流串联古今,虚实相生,寄托兴亡之叹。

创作背景

张择端于宋徽宗宣和年间供职翰林图画院,当时汴京人口逾百万,商业繁荣。画作完成不久即遭靖康之变,后世观画常与李之仪诗并读,形成"画显诗隐"的互文关系。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散点透视法,分郊野、虹桥、城楼三段,宛如移动镜头。

2. 语言:814个人物衣纹用"钉头鼠尾描",船舶建筑比例精确到分毫。

3. 思想:表面写盛世,实则暗藏运粮军卒与贫民对比,体现儒家民本观。

4. 艺术特色:首创"界画"与风俗画结合,茶坊酒肆的招牌字迹可辨,开创纪实美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虹桥段落的戏剧性张力堪称全卷精华。桥上轿夫与骑马官吏争道,桥下漕船桅杆将将擦过桥底,船工们或撑篙或呼喝,形成视觉焦点。张择端特意将桥身设计为单孔木构,利用弧形结构强化紧张感。这种"危机瞬间"的捕捉,比西方巴洛克艺术早六百年,展现画家对市井生态的深刻洞察。

范文二

城门内的税务所暗藏讽喻。官吏正清点商货,而脚夫肩扛"新酒"疾走,暗示酒税沉重。与之对比的是城外悠闲的踏青队伍,这种"一墙两世界"的布局,揭示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阶层分化。画家用货郎担上的螺钿漆盒、西域胡商等细节,实证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界画指用界尺作直线描绘建筑的画科,始于隋代展子虔。

2. 意象:画中24艘漕船象征二十四节气,体现天人合一思想。

3. 关键字词:虹桥(hóng qiáo)指无柱木拱桥,"正店"指有酿酒权的特许商铺。

4. 知识全解:现存为清院本摹本,真迹最后记载见于《石渠宝笈》乾隆朝条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艺术史中的含义:

(1)界画:__________

(2)正店:__________

答案:

(1)用界尺辅助绘制建筑的绘画门类

(2)北宋特许经营酒类的官方店铺

二、主旨理解

题目:画中"赵太丞家"医铺门前有卧床病患,这一细节有何深意?

答案:通过病患与隔壁车马店富商的对比,暗示社会医疗保障缺失,体现画家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在创作目的上有何不同?

答案:前者为反映市井生活的纪实性风俗画,后者是体现皇家审美的青绿山水,前者重"俗",后者尚"雅"。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清明上河图》"既歌咏太平,又暗藏忧患"的双重性?

答案示例:可联系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分析画中军巡铺消防懈怠、私盐贩子等细节,说明艺术家在歌颂中隐含警世意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