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原文及赏析小说网内容精选

原文及赏析小说网内容精选

时间:2025-08-29 14:45:01

《题西林壁》原文及赏析

本文解析苏轼《题西林壁》的哲理内涵与艺术特色,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适合文学爱好者与备考学生研读。

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侧面看却成了陡峭山峰。

远观近望、俯视仰视,景色各不相同。

之所以看不清庐山全貌,

只因为自己置身在这深山之中。

注释

横看(héng kàn):从正面观察。

:连绵的山脉。

:从斜向角度观看。

(yuán):因为。

艺术表现:前两句用空间视角转换展现庐山形态变化,后两句以议论点明认知局限的哲理。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调任汝州,途经九江游庐山所作。此时苏轼历经政治起伏,对人生境遇有深刻体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说理,形成"景-理"递进结构。

2. 语言艺术:"横""侧""远近高低"六组方位词,构建立体空间感。

3. 思想内涵:揭示认知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哲学命题,暗含超脱立场的观察方法。

4. 历史影响:成为"当局者迷"的经典文学表达,被后世广泛引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诗最妙处在于将日常游山体验升华为普遍认知规律。前两句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通过视角变化暗示观察立场的多元性。"岭"与"峰"的形态差异,本质是观察坐标不同所致。后两句的哲理转折如禅宗机锋,用"身在山中"的具象比喻,道破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跃迁,正是宋诗理趣的典范。

范文二

诗中暗含双重隐喻体系。表层是游客观山之困,深层是士人处世之道。元丰年间的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对"立场决定认知"有切肤之痛。"不识真面目"既是对庐山实景的描写,更是对政治迷局的隐喻。末句"只缘"二字力透纸背,将个人际遇提炼为人类共通的生存困境,这种将个体经验哲学化的能力,彰显了苏轼的思想深度。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诗文革新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关键字词:缘(yuán,因为)、横(héng,与"纵"相对)、真面目(本相)。

意象分析:庐山象征复杂事物,"身在山中"喻指认知局限。

艺术手法:借景说理、空间视角转换、哲理式结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横看:__________

(2)缘:__________

答案:

(1)从正面观察

(2)因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

答案:阐明认知受限于观察立场的普遍规律,提示要跳出固有视角才能把握事物本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题西林壁》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立意差异。

答案:苏轼诗强调多角度认知的必要性,王之涣诗侧重登高望远的进取精神。前者重思维方式,后者重精神境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四组方位词的全景扫描,既展现庐山千姿百态,又为后文认知议论埋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