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毕昇《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毕昇《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时间:2025-08-28 17:00:02

毕昇《活板》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本文解析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毕昇活字印刷术,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分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

原文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译文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应用。

从冯道开始印刷五经起,后来的书籍都是雕版印刷本。

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厚度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做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其坚硬。

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覆盖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印刷时,将铁框放在铁板上,紧密排列字模,排满一框就成一版,拿到火上烘烤;药物稍熔化,用平板按压表面,字面就平整如磨刀石。

注释

【板印】指雕版印刷,"板"通"版"。

【冯瀛王】即五代冯道(882-954),曾主持官府刻印儒家经典。

【钱唇】铜钱边缘,比喻字模厚度。

【炀(yáng)】烘烤,此指加热铁板使药料熔化。

【砥(dǐ)】磨刀石,形容版面平整程度。

创作背景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印刷技术革新。毕昇作为民间工匠,在传统雕版印刷基础上改进工艺。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详细记录这一发明,成为世界最早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文献。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说明文体,按时间顺序介绍印刷术发展,重点描述活字制作流程。

2. 语言特色:动词"刻""布""持""按"准确再现操作步骤,比喻"薄如钱唇""平如砥"增强形象性。

3. 科技价值:完整记载制字、排版、固版三大工序,体现模块化生产思维。

4. 历史意义:比德国古登堡早400年记载金属活字,反映宋代科技领先地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段文字以不足二百字完整呈现活字印刷核心技术。开篇追溯印刷史脉络,凸显毕昇发明的突破性。"胶泥刻字"至"火烧令坚"八字,凝练概括字模制作工艺。排字环节"密布""满铁范"强调活字优势,结尾"平如砥"的比喻既写实又具审美价值。沈括摒弃华丽辞藻,用精准的工程语言完成科技记录,这种实证精神正是宋代科学文献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文中暗含深刻的工艺哲学。毕昇将文字分解为独立单元,通过重组实现无限排版可能,体现"分合之道"。铁板与胶泥的材质对比,松脂与火的物性利用,显示对材料科学的深刻理解。沈括特别记载发明者"布衣"身份,暗示科技创新常来自民间实践。这种超越时代的系统思维,使活板技术不仅是一项发明,更成为工业文明的先声。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炀(yáng) 砥(dǐ) 瀛(yíng)

2. 通假字:"板"通"版"

3. 文化常识:冯道与五代官刻、庆历年间科技成就

4. 科技史定位:世界最早活字印刷记载

5. 说明方法:流程说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持就火炀之:__________

(2)字平如砥:__________

答案:

(1)靠近火源烘烤

(2)像磨刀石般平整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令坚"说明毕昇活字有何创新?

答案:实现单字可置换、重复使用的技术突破,相比整块雕版更经济高效。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活板》与《天工开物》在科技写作上的异同

答案:同属工艺说明文,都注重操作细节;《活板》侧重流程记录,《天工开物》增加原理分析,体现明清科技文献的理论化趋势。

四、拓展运用

题目:用现代科技术语改写"先设一铁板......字平如砥"的工序

答案示例:建立金属基板→涂覆热熔性粘合剂→植入模块化字元→热压定型→完成平面校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