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春》原文及赏析
《游春》传为孔子所作,展现春日游赏之乐与哲思。文章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助读者理解儒家思想与自然观。
游春
[周]孔子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暮春时节,春衣已经做好,
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吹风,唱着歌归来。
注释
【暮春】农历三月,春季末尾。
【春服】单薄的春季衣物。"既成"暗示准备充分。
【冠者】行过冠礼的成年人,指儒家弟子。
【舞雩】鲁国祈雨祭台,后成为儒家讲学场所。
【咏而归】"咏"字体现儒家"乐教"传统,将礼乐教化融入自然体验。
创作背景
此段出自《论语·先进》,记录孔子与弟子言志场景。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通过春日游赏活动,传递"礼乐治国"的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三句递进,从准备到活动再到归程,形成完整叙事链。
2. 语言:白描手法,"乎"字连用体现口语化特征,符合《论语》语录体风格。
3. 思想:将儒家教化融入自然活动,展现"天人合一"的早期形态。
4. 艺术:用简约画面传递深意,开创"即事明理"的经典表达方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段文字以春日游赏为载体,展现儒家教育的独特方式。孔子不主张封闭教学,而是带领弟子走进自然,在沐浴、吹风、歌咏等活动中完成人格教化。"冠者"与"童子"的搭配,体现儒家"长幼有序"的伦理观;"舞雩"作为祭祀场所的世俗化使用,暗示礼乐传统向日常生活的渗透。最妙在"咏而归"三字,将精神愉悦与行为规范完美统一,成为儒家教育理想的经典意象。
范文二
短短28字勾勒出儒家理想国的缩影。看似寻常的游春活动,实含多重象征:春服喻礼制,沂水喻教化,舞雩喻礼乐传统。"五六""六七"的数字排列,既符合实际又暗合天地之数(五为阳,六为阴),体现天人和谐的哲学思考。这种将抽象理念具象化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后世"即景抒情"的文学传统。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暮春之初"的雅集描写,正可视为对此情境的隔代呼应。
关于《游春》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雩(yú):古代求雨祭祀
2. 沂(yí):水名,在今山东
3. 冠(guàn)者:行过冠礼的成人
文学常识
1. 出自《论语·先进》篇
2. 体现孔子"寓教于乐"思想
3. 后世称为"曾点气象",代表儒家教育理想
意象分析
1. 春服:礼制文明的物质载体
2. 舞雩:从宗教场所转化为教育空间
3. 咏歌:礼乐教化的具体实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风乎舞雩:__________
(2)春服既成:__________
答案:
(1)在舞雩台吹风
(2)已经制作完成
解析:"乎"作介词表地点,"既"表完成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观?
答案:主张在自然活动中实施教化,将礼乐传统融入日常生活,追求身心和谐的教育境界。
解析:需结合儒家"游于艺"的教育思想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游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他弟子的志向表述差异。
答案:子路等人多言治国理政的具体方略,曾皙(即此段发言者)则描绘精神教化图景,更得孔子赞许,体现儒家对"教化之本"的重视。
解析:应注意孔子"吾与点也"的评价倾向。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艺术效果。
答案:三组动宾结构形成韵律美,空间转换展现活动层次,"咏"字点睛突出精神愉悦。白描中见深意,展现儒家理想的生活化表达。
解析:需关注动词使用与句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