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胡适《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胡适《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5 13:30:02

胡适《我的母亲》原文及赏析

引导语:胡适的《我的母亲》以平实细腻的笔触回忆母亲的教育与品格,展现传统家庭中母爱的坚韧与智慧。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胡适的成长背景及近代知识分子的家庭伦理观。

原文

《我的母亲》

胡适

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

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

(原文较长,此处节选开头部分)

译文

我幼年时体质虚弱,无法与其他顽皮的孩子一同玩耍。

母亲也禁止我参与他们的追逐打闹。

因而从小未能培养出好动的游戏习惯……

注释

"野蛮":此处指孩童天性中的活泼好动,含温和调侃。

"乱跑乱跳":四字短语凝练展现母亲对子女安全的关切。

破折号使用:原文中多次出现的破折号,形成语言节奏的顿挫感。

创作背景

1918年胡适留美归国后所作,时值新文化运动初期。文章通过追忆1890年代皖南乡村生活,反映传统礼教与现代教育的碰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时间线串联生活片段,结尾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形成闭环。

2. 语言风格:白话语体实验的典范,摒弃骈俪用典,开创现代散文新范式。

3. 思想内涵:通过母亲"刚气"与"仁慈"的双重形象,解构"严父慈母"的传统模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章最动人处在于对母亲教育方式的辩证思考。胡适既感激母亲用"晨课"培养其治学习惯,又含蓄批评了体罚教育。这种矛盾心理通过"我的严师,我的慈母"的并置得以呈现,体现五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理性审视。文中母亲要求儿子跪拜认错的细节,实为封建礼教的微观缩影。

范文二

胡适笔下的母亲形象具有典型性。文中"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的描写,既表现母亲的尊严维护,又暗含乡村社会的舆论压力。这种"面子文化"的书写,使私人记忆具有社会史价值。文章用铜钱买橘子的细节,生动再现了晚清徽州地区的物价水平和母子相处模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野蛮(yě mán)、拧肉(nǐng ròu)、轻薄(qīng bó)

2. 文学常识:本文为《胡适自传》第一章,代表白话散文成熟期的成就

3. 意象分析:"晨课"象征知识启蒙,"眼翳"隐喻传统痼疾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野蛮:__________

(2)拧肉:__________

答案:

(1)指孩童天真顽皮的状态

(2)用手指扭捏皮肉的体罚方式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她气得坐着发抖"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答案:既体现母亲对儿子品行的严格要求,又包含恨铁不成钢的焦虑,展现传统教育中情感与规范的冲突。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胡适《我的母亲》与朱自清《背影》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胡适通过日常事件客观呈现情感,朱自清借助特定场景直接抒情。前者体现理性反思,后者侧重感性追忆,反映五四作家不同的散文风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