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小池》原文及赏析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以清新笔触捕捉初夏池塘的灵动生机,展现"诚斋体"对自然微观之美的独特观察。本文完整呈现原作、精准翻译、详细注释,并附创作背景解析与三篇专业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经典七绝的艺术魅力。
原文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珍惜着细细的水流,
树影映照水面沉醉于晴日的温柔。
嫩荷叶刚露出水面尖尖的小角,
早有蜻蜓轻盈地停驻在上头。
注释
【泉眼无声惜细流】"惜"字拟人,赋予泉眼情感,暗示水流珍贵。
【树阴照水爱晴柔】"爱"字双关,既写树影眷恋水面,又透诗人爱悦之情。
【小荷才露尖尖角】"才露"与下句"早有"形成时间张力,展现自然界的精妙默契。
【早有蜻蜓立上头】"立"字精准捕捉动态瞬间,构成经典画面。
创作背景
淳熙三年(1176年)初夏,杨万里在常州任上创作。此时诗人形成"活法"诗论,主张从日常细微处发现诗材。常州水乡环境为其观察自然提供丰富素材,此作即其"诚斋体"转变期的代表。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静态背景,后两句抓动态特写,形成"大景衬小景"的构图。
2. 语言:善用"惜""爱"等情感动词,使无情物具人格化特征。
3. 思想:体现道家"万物有情"观,展现诗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
4. 艺术:白描手法与细节捕捉结合,创造"小中见大"的审美空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小池》的艺术魅力在于将瞬间定格为永恒。诗人以显微视角观察自然:首句"惜"字赋予泉眼人性,次句"爱"字使树影含情,后两句更以戏剧性镜头捕捉荷角与蜻蜓的邂逅。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突破传统咏物诗的客体描摹,创造出生机盎然的诗意空间。尤其"才露"与"早有"的时间呼应,暗示自然界存在超越人类认知的默契,体现杨万里对自然灵性的深刻领悟。
范文二
诗中隐藏着宋代文人特有的观物智慧。"泉眼无声"暗合老子"大音希声","晴柔"二字融合视觉与触觉通感。最妙在末句蜻蜓的出场:既实写生物习性(蜻蜓喜立荷尖),又虚写生命意趣。钱钟书曾评此诗"得物之神",正在于诗人不是客观记录,而是以童心捕捉自然界的灵动机趣。这种观察方式,与宋代花鸟画的"写生"传统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国美学"格物致知"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泉眼(quán yǎn)、晴柔(qíng róu)、尖尖角(jiān jiān jiǎo)
2. 文学常识: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诚斋体"特点为语言浅近、观察细腻。
3. 艺术手法:拟人(惜、爱)、白描(后两句)、细节描写(尖尖角)。
4. 意象系统:泉眼-生命源头、小荷-新生力量、蜻蜓-灵动自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惜:__________
(2)照:__________
答案:
(1)珍惜
(2)映照
解析:"惜"字拟人用法是关键,"照"需结合树阴与水的物理关系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表现了怎样的自然哲理?
答案:展现自然界生命间的精妙联系,暗示万物存在内在默契。新生事物(小荷)刚出现,就有其他生命(蜻蜓)与之形成共生关系。
解析:需注意"才露"与"早有"的时间呼应体现的生态智慧。
三、比较鉴赏
题目:《小池》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在观察角度上有何不同?
答案:杨诗聚焦微观特写(荷尖、蜻蜓),杜诗侧重宏观场景(黄四娘家花满蹊);杨诗体现理趣,杜诗重在抒情。
解析:宋代咏物诗与唐代写景诗的区别是重要考点。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树阴照水爱晴柔"的艺术表现。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使树影具有情感;"晴柔"融合视觉与触觉感受,创造温暖意境;"照"与"爱"形成光影与情感的互动。
解析:需点明通感修辞和情感投射的双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