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项令》原文及赏析
《强项令》是东汉董宣的典故,后成为刚直不阿的象征。本文通过原文、译文与深度解析,揭示古代清官以死护法的精神内核。
原文
强项令
[东汉] 范晔《后汉书》辑录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译文
汉光武帝命令宦官按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磕头认罪。
董宣拒不服从,宦官强按他的头,他却双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
公主说:"陛下当年做百姓时,敢藏匿逃犯和死囚,官吏都不敢上门搜查。"
如今贵为天子,反而制服不了一个县令吗?
注释
小黄门:汉代低级宦官职称,此处指执行皇帝命令的侍从。
强使顿之:强行使其磕头。"顿"即叩首,暗含屈辱意味。
据地:双手撑地,肢体语言表现抗争姿态。
白衣:代指平民身份,与后文"天子"形成身份对比。
创作背景
东汉建武十九年,洛阳令董宣处决湖阳公主家奴。公主向光武帝刘秀哭诉,引发这场君臣对峙。时值光武帝推行"柔道治国",此事成为检验吏治刚性的标志性事件。
作品解析
1. 冲突结构:通过"帝令-不从""强使-据地"的对抗性对话,展现法律与皇权的激烈碰撞。
2. 语言艺术:"终不肯俯"四字如金石掷地,"威不能行"的反问暗含讽刺。
3. 思想价值:确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原则,彰显汉代"春秋决狱"的法理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强项令》的戏剧张力在于其三重对抗:首先是董宣与公主的阶层对抗,其次是皇权与法理的制度对抗,最终升华为个人气节与强权压迫的精神对抗。范晔以"两手据地"的特写镜头,将抽象的法律精神具象为可视的肢体语言,这种史笔堪称"春秋笔法"的典范。
范文二
湖阳公主的质问实为全篇文眼。其将光武帝的今昔身份作对比,恰恰暴露了权力异化的本质——当"臧亡匿死"的豪强变为制定法律的天子,法治原则便面临严峻考验。董宣的"强项"不仅是对皇权的抗拒,更是对法律普遍性的终极捍卫。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典出《后汉书·酷吏列传》,"强项"后成为刚直官员的代称。
关键字词:顿(叩首)、臧(藏匿)、白衣(布衣百姓)。
思想内涵:反映汉代"经义决狱"传统,体现"法不阿贵"的法治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强使顿之:__________
(2)臧亡匿死:__________
答案:
(1)强行使其磕头
(2)包庇逃亡者隐藏死囚
二、主旨理解
题目:董宣"两手据地"的动作传达出怎样的精神?
答案:通过肢体抗拒展现司法官员不畏强权的骨气,象征法律尊严不可屈折。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强项令》与包拯铡美案,分析古代清官形象的塑造差异。
答案:董宣侧重抗君护法,体现司法独立性;包拯侧重惩恶扬善,突出道德审判。二者共同构建中国法制文化中的清官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