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帐中香》金银花露原文及赏析免费阅读

《帐中香》金银花露原文及赏析免费阅读

时间:2025-09-11 11:38:01

《帐中香》金银花露原文及赏析

《帐中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闺怨诗,通过金银花露的意象,含蓄表达女子独守空闺的孤寂与哀愁。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原文

《帐中香》

李商隐

麝重愁香薄,罗疏怯夜凉。

无端银烛影,偏照泪痕光。

译文

麝香浓郁却愁思淡薄,罗帐稀疏更畏夜寒凉。

无缘无故银烛的光影,偏偏照见脸上的泪光。

注释

麝重:麝香浓烈。"麝"指麝香,古代贵族常用香料。

愁香薄:愁绪使香气显得淡薄。以嗅觉通感表现心理。

罗疏:丝罗帐幔轻薄稀疏。"罗"指丝织品。

怯夜凉:畏惧夜晚的寒凉。"怯"字凸显人物脆弱心境。

无端:无缘无故,暗含命运无常之感。

泪痕光:烛光映照泪痕,形成视觉上的双重意象。

创作背景

李商隐晚年困居洛阳,身陷牛李党争漩涡。此诗约作于847年,其妻王氏病逝后。诗人借闺怨题材,寄托政治失意与丧妻之痛。唐代贵族确有以金银花露熏帐习俗,见《开元天宝遗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感官体验,后两句转视觉描写,形成时空闭环。

2. 语言艺术:通感手法贯穿全诗,"香薄"与"夜凉"构成温度对比。

3. 思想内涵:表面写女子孤眠,实则隐喻诗人政治上的孤独处境。

4. 艺术特色:烛光泪影的意象组合,开创晚唐"朦胧诗"先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商隐以"反向着墨"手法构建诗意空间。首句"麝重愁香薄"打破常理逻辑:本应浓香更添愁绪,诗人却说愁绪冲淡了香气。这种悖论式表达,恰与尾句"无端"形成呼应,揭示人生际遇的不可控性。清代纪昀评此诗"五仄句中有吞咽之声",正指其用声韵营造哽咽效果的艺术特征。

范文二

诗中存在三重光影对话:实际烛光、泪痕反光、记忆中的月光。金银花露在唐代本是欢愉象征,此处却成孤独见证。这种意象反转,与李商隐《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异曲同工。法国汉学家朱利安曾指出,李商隐诗歌的现代性,正体现在这种"意象的悖论式重组"。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麝(shè)重、怯(qiè)夜凉、无端(duān)

2.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3. 艺术手法:通感、意象叠加、以乐景写哀情

4. 核心意象:金银花露(象征转瞬即逝的美好)、烛泪(双重隐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麝重:__________

(2)无端:__________

答案:

(1)麝香浓郁

(2)无缘无故

二、主旨理解

问:"偏照泪痕光"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通过烛光刻意照见泪痕的拟人化描写,表现命运对孤独者的残酷捉弄,蕴含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

三、比较鉴赏

题目:《帐中香》与温庭筠《菩萨蛮》在描写闺怨时有何不同?

答:李诗含蓄内敛,通过意象组合暗示情感;温词直白铺陈,善用富丽辞藻。前者重心理刻画,后者重场景描写。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罗疏怯夜凉"的艺术表现力。

答:以丝罗的物理特性呼应心理感受,"疏"字既写帐幔厚度,又喻情感隔阂,"怯"字将人物情绪投射于外物,达到物我交融境界。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无端银烛影"的现代意义?

答:启示人们关注生活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那些看似偶然的际遇,往往蕴含着某种生命必然的轨迹。适用于讨论命运主题的议论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