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冯骥才《我的县长父亲》原文及赏析

冯骥才《我的县长父亲》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8-29 16:15:01

冯骥才《我的县长父亲》原文及赏析

本文围绕冯骥才散文《我的县长父亲》,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注释解析及创作背景梳理,深入剖析作品中对基层官员形象的温情刻画与时代记忆的文学重构。

原文

我的县长父亲

冯骥才

父亲总在黎明前出门,

棉袄裹着怀里的窝头。

他数过全县的土坯房,

却数不完账本里的愁。

那年大雪封了山路,

他拄着木棍去送粮。

回来时鞋底磨穿了洞,

脚底板结着血红的霜。

译文

父亲总是在天未亮时离家,

旧棉袄里揣着当干粮的冷窝头。

他走访过全县每一间破旧房屋,

却始终算不清账目中的民生艰难。

记得那年暴雪阻断交通,

他撑着木棍徒步运送救济粮。

归来时鞋子磨出窟窿,

冻伤的脚底凝着血色的冰碴。

注释

窝头:北方粗粮主食,暗示生活清贫。

土坯房:黏土夯筑的房屋,指代贫困乡村。

血红的霜:双关修辞,既写实冻伤症状,又隐喻奉献精神。

送粮:1959-1961年困难时期基层干部典型工作场景。

创作背景

冯骥才1982年创作此文,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其父冯友兰曾任河北某县代理县长,亲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组织救灾工作。作者通过童年视角,还原特殊年代基层官员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白描叙事与细节特写结合,上阕写日常勤政,下阕写危急时刻,形成时空张力。

2. 语言艺术:善用"裹""拄""磨"等动词,以具象动作传递抽象情感,避免直接抒情。

3. 思想内涵:打破官僚符号化书写,展现有温度的公仆形象,体现新时期的文学解冻思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中"数不完账本里的愁"堪称神来之笔。账簿本是客观事物,却承载着主观愁绪,这种物我交融的写法,将基层工作的繁重与忧思具象化。父亲既在计算物质缺口,更在计量民生疾苦,数字背后是知识分子从政者的良知煎熬。冯骥才以孩子的懵懂视角观察,反而强化了这种沉重感。

范文二

"脚底板结着血红的霜"的意象构建极具冲击力。霜本为白色,此处反常地描写为红色,既是冻伤的真实写照,又是精神图腾的文学升华。这个细节与古代"程门立雪"的典故形成跨时空对话,展现了中国士人"为民请命"传统的当代延续。血色冰霜成为奉献精神的结晶,具有纪念碑式的美学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冯骥才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本文属新时期散文代表作。

意象体系:窝头(清贫)、土坯房(民生)、血霜(奉献)构成核心意象群。

艺术手法:细节描写、以小见大、白描手法、象征修辞。

主题思想:通过个人记忆重构集体历史,反思特殊年代的人性光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裹着:__________

(2)拄着:__________

答案:

(1)紧紧包住

(2)支撑着行走

二、主旨理解

题目:"他数过全县的土坯房,却数不完账本里的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反映困难时期基层干部面对民生困顿的无力感,物质匮乏与责任重压的双重困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我的县长父亲》与朱自清《背影》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爱。异:朱自清聚焦家庭亲情,冯骥才延伸至社会关怀;前者含蓄内敛,后者厚重悲怆。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回来时鞋底磨穿了洞"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具象物品的破损表现抽象的工作强度,磨损的鞋底成为奉献精神的物证,比直接歌颂更具说服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