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礼记·檀弓》以短小精悍的叙事展现儒家伦理思想,两则故事通过生活场景揭示礼制与人情的辩证关系。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先秦礼学精髓。
原文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文
《苛政猛于虎》:孔子途经泰山脚下,听见墓前妇人痛哭。他倚着车轼细听,让子路询问:"听您哭声,似乎遭遇多重不幸?"妇人答道:"从前公公死于虎口,丈夫又被虎害,如今儿子也遭此难。"孔子问为何不迁走,妇人回答:"这里没有暴政。"孔子告诫弟子:"记住,暴政比老虎更凶残。"
《不食嗟来之食》: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饿汉用袖子遮脸,拖着鞋子踉跄而来。黔敖左手端饭右手持汤喊道:"喂!来吃吧!"饿汉瞪眼回答:"我就是不吃侮辱性施舍才落到这地步!"最终拒绝进食而亡。
注释
苛政猛于虎
式:通"轼",车前横木,此处作动词指扶轼
壹似:实在像(壹:确实)
重有忧:接连遭遇不幸
舅:古代称丈夫的父亲
不食嗟来之食
蒙袂:用衣袖遮面(袂mèi:衣袖)
辑屦:拖着鞋子(屦jù:麻鞋)
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嗟:叹词,含轻蔑意味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檀弓》篇通过生活片段反映儒家对礼制的思考。孔子周游列国时目睹民生疾苦,第一则故事可能基于真实见闻。第二则发生在齐国饥荒时期,展现士人尊严与生存的冲突。
作品解析
1. 叙事结构:两则均采用"场景-对话-警句"模式,首尾呼应。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手法,"虎患"与"苛政"、"求生"与"守节"形成强烈反差。
3. 思想内核:前者批判统治者暴虐,后者探讨人格尊严的底线。
4. 表现手法:通过人物动作细节("式而听之""蒙袂辑屦")增强画面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苛政猛于虎》的深刻性在于将抽象政治概念具象化。妇人三代惨遭虎患仍不愿离开,这个违背常理的选择,成为检验暴政的试金石。孔子用"猛于虎"的比喻,不仅揭示暴政的残酷本质,更构建了儒家政治伦理的评判标准——当百姓宁愿面对自然危险也不敢承受政治压迫时,政权便丧失了存在合法性。
范文二
《不食嗟来之食》展现了中国士人的精神高度。饿者"蒙袂辑屦"的狼狈与"扬目而视"的尊严形成戏剧性对比。黔敖的"嗟"字包含施舍者的优越感,而饿者用生命捍卫的不仅是食物接受权,更是人格平等权。这个极端案例成为后世"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精神源头,影响着中国人的气节观念。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式(通假字)、舅(古今异义)、袂(读音mèi)、嗟(语气分析)
2. 文学常识:《礼记》成书背景、檀弓篇的叙事特点
3. 思想主旨:儒家仁政思想、气节观
4. 表现手法:对话推进情节、细节描写作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式而听之:__________
(2)蒙袂:__________
答案:
(1)扶着车轼(2)用衣袖遮面
二、主旨理解
题目:"苛政猛于虎"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观?
答案:体现儒家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强调统治者应施行仁政,暴政的危害超过自然灾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两则故事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通过对话揭示主题;不同处在于前者用类比说理,后者用行为冲突展现价值观对立。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予唯不食嗟来之食"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判断句式强调主观选择,"唯"字突出决绝态度,塑造出宁死不屈的士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