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老三篇》原文及赏析

《老三篇》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8-28 11:00:03

《老三篇》原文及赏析

引导语:《老三篇》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三篇经典短文,包括《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三篇文章语言质朴,思想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革命精神。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原文内容、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原文

《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译文

人终有一死,但死亡的价值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曾说:“人难免一死,有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死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的利益牺牲,就比泰山更重;为法西斯卖命,为剥削压迫人民的人而死,就比鸿毛更轻。

注释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史记》作者。

泰山:五岳之首,象征重大。

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轻微。

法西斯:指侵略压迫人民的反动势力。

创作背景

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作《为人民服务》。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关键阶段,需要鼓舞军民士气,弘扬奉献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对比手法,通过生死价值的比较突出主题。

2. 语言:朴实有力,引用典故增强说服力。

3. 思想:阐明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艺术:比喻生动,说理透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为人民服务》以简洁有力的语言阐述了革命者的生死观。文章开篇直指主题,通过司马迁的名言引出对死亡价值的思考。毛泽东将抽象的道德观念具象化为泰山与鸿毛的对比,使深刻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毛泽东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的特点。文中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肯定,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范文二

《为人民服务》虽篇幅短小,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死亡价值呈现得淋漓尽致。泰山与鸿毛的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富有文化底蕴,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将个人生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这种将个人价值融入集体事业的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固(gù):本来

或(huò):有的

缘(yuán):因为

2. 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创作于1944年

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典故

3. 知识要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

比喻修辞的效果

4. 意象意境:

泰山象征崇高

鸿毛代表渺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固:__________

(2)或:__________

答案:

(1)本来

(2)有的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为人民服务》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案:文章认为为人民的利益而死重于泰山,为反动势力而死轻于鸿毛,体现了革命者崇高的价值追求。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表达效果。

答案:引用司马迁名言增强说服力,通过泰山与鸿毛的对比形象说明死亡的不同价值,使抽象道理具体化。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