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原文翻译及赏析
《智子疑邻》是《韩非子·说难》中的经典寓言,通过富人之子与邻人之父的对比,揭示人性中主观偏见对判断的影响。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核与艺术表现。
原文
《智子疑邻》
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雨院墙坍塌。
他的儿子说:"不修墙,会有盗贼。"
邻居老人也这样提醒。
当晚果然丢失大量财物。
这家人认为儿子聪明,却怀疑邻居老人是盗贼。
注释
"天雨墙坏":雨(yǔ),名词作动词,下雨;墙坏,被动句式。
"不筑":筑(zhù),修筑,省略宾语"墙"。
"大亡其财":亡(wáng),丢失,古今异义词。
"智其子":智(zhì),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创作背景
战国末期社会动荡,韩非子目睹各国因猜忌导致的政治悲剧。此篇创作于其入秦前,借宋国故事讽喻统治者常因亲疏关系产生认知偏差,体现法家"参验"的认识论主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陈述-预言-应验-评价"四段式,情节紧凑完整。
2. 语言艺术:通过"亦云""果"等词制造反差,末句对比手法强化讽刺效果。
3. 思想内涵:揭示"情感亲疏影响认知判断"的普遍人性弱点。
4. 说理方式:以生活小事喻治国大道,体现法家"以事明理"的论辩特色。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则寓言最精妙处在于双重对比的运用。儿子与邻人之父的预言完全一致,却因血缘关系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韩非子用"智"与"疑"两个动词的强烈反差,将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暴露无遗。这种认知偏差在"暮而果"的因果链条中更显荒谬——事实已证明两人判断同样正确,主观情感仍扭曲着认知。这种写法比直接说理更具冲击力。
范文二
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始终保持着冷峻的旁观姿态。不对人物作心理描写,仅用"甚智""疑"两个评价性词语,就完成了对主人公的批判。这种"述而不议"的手法,让读者在情节推进中自行领悟寓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有富人"的起笔——看似无关紧要的国籍交代,实为暗示这种认知局限的普遍性,与《韩非子》其他篇章中的"郑人""楚人"形成互文。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出自《韩非子·说难》,法家代表作,寓言体。
2. 重点字词:雨(动词)、筑(修筑)、亡(丢失)、智(意动用法)。
3. 特殊句式:"天雨墙坏"(无标志被动句)、"不筑"(省略句)。
4. 核心意象:"墙"象征认知屏障,"盗"隐喻错误归因。
5. 哲理主旨:批判以情感亲疏作为判断标准的认知方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天雨墙坏 雨:__________
(2)大亡其财 亡:__________
答案:
(1)下雨(名词作动词)
(2)丢失(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问: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认知规律?
答:揭示人们常因情感亲疏对相同事实作出不同评价,批判主观偏见对客观判断的干扰。
三、句子赏析
问:分析"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智"与"疑"的对比,暴露认知的主观性;"甚"字强化偏颇程度,突出讽刺意味。
四、拓展运用
问:此寓言对现代人际交往有何启示?
答:提醒人们警惕"情感滤镜",对来自不同立场的信息应保持同等审视态度,避免先入为主的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