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1 17:30:02

辛弃疾《水龙吟》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与家国之痛。本文将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词中典故与艺术手法。

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楚地秋空千里澄澈,江水与长天相接,秋色无边。

眺望远山如女子发髻,却似在向我倾吐愁恨。

夕阳斜照城楼,孤雁哀鸣声中,我这江南漂泊之人。

将宝刀看了又看,拍遍栏杆,无人懂得登高心事。

莫提鲈鱼鲜美,秋风已起,张季鹰可曾归乡?

若只求置产买房,怕要羞见刘备的雄才大略。

可叹年华虚度,如树遭风雨摧折。

谁能唤来歌女,为我擦去英雄泪?

注释

玉簪螺髻:比喻远山如女子发饰(典故出自《诗经·卫风》)。

吴钩:春秋吴国弯刀,代指报国武器。

季鹰归未:典出《晋书·张翰传》,喻弃官归隐。

刘郎才气:指刘备斥许汜求田问舍之事(见《三国志》)。

树犹如此:典出桓温北伐感慨(《世说新语》),暗喻壮志蹉跎。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距其南归已十二年,抗金主张屡遭压制。建康(今南京)作为南宋陪都,登赏心亭北望中原,更触发家国之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寓情,下阕连用三典,形成时空交错的抒情脉络。

2. 语言艺术:动词"看""拍"极具张力,"红巾翠袖"的艳色反衬英雄失路之悲。

3. 思想内涵:通过个人遭遇折射南宋主战派的集体困境,忧愤中见风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人将山水人格化的手法尤为精妙。"献愁供恨"四字使静态景物成为情感载体,远山仿佛理解诗人收复无望的痛楚。下阕用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构成递进式自我拷问:归隐不甘,苟且羞愧,唯有悲叹岁月空逝。末句"英雄泪"与开篇"江南游子"呼应,完成从壮士到孤臣的身份确认。

范文二

这首词展现出豪放与婉约的奇妙融合。上阕"落日断鸿"的苍凉意象,下阕"红巾翠袖"的旖旎画面,形成强烈张力。辛弃疾突破传统艳情词的格局,让歌女拭泪的细节成为英雄失意的象征性场景。全词以秋景起兴,以典故作结,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浓缩了南宋志士的精神困境。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岑(cén)、脍(kuài)、揾(wèn)

2. 文学常识:此词属双调一百零二字体,押仄韵

3. 核心意象:吴钩(武备)、远山(故土)、风雨(时局)

4. 意境特征:壮阔中见沉郁,用典密集而不滞涩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遥岑远目"中"岑"的意思

答案:小而高的山

解析:需结合"玉簪螺髻"的比喻理解山形特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把吴钩看了"所体现的情感

答案:表现词人空有武器却报国无门的悲愤

解析:动作细节反映心理,与后文"英雄泪"形成因果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陆游《诉衷情》爱国情怀的异同

答案:同:均抒写壮志难酬;异:辛词多用典故曲折表达,陆诗直抒"心在天山"之志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树犹如此"的修辞效果

答案:化用典故将人生感慨具象化,树木尚老何况人,强化时光流逝的紧迫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词谈古代文人"登高必赋"传统

答案示例:赏心亭作为空间载体,触发地理(楚地)、历史(三国)的双重联想,体现中国文学"观物取象"的抒情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