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出师表》原文翻译及赏析
《后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曹魏前向刘禅呈递的奏章,全文以恳切言辞剖析时局,表明鞠躬尽瘁之志。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忠贞思想与文学价值。
原文
后出师表
〔三国〕诸葛亮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译文
先帝深知汉室与曹贼势不两立,帝王之业不可偏安一隅,因此将讨贼重任托付于我。
以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能,本知伐贼面临才弱敌强的困境。
但若不伐贼,王业终将覆亡;与其坐等灭亡,不如主动出击。
这正是先帝毫不犹豫委任我的原因。
我自接受遗命以来,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思虑北伐应先平定南方,故于五月渡过泸水,深入荒芜之地。
如今南方已定,军备充足,当激励三军北上平定中原。
愿竭尽平庸之力,铲除奸恶,复兴汉室,重返故都。
注释
汉、贼不两立:汉指蜀汉政权,贼指曹魏,强调二者不可共存。
不毛(máo):指荒凉未开化的地区,此处特指南中。
驽钝(nú dùn):比喻才能平庸,诸葛亮自谦之词。
攘除:排除、铲除,体现诸葛亮对曹魏的敌忾之心。
创作背景
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失利后,为消除刘禅疑虑再度上表。时蜀汉国力衰微,曹魏势大,诸葛亮以表文剖白心迹,强调北伐是存亡之策,非个人功业之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以“先帝”遗志开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结尾以“鞠躬尽瘁”收束,形成情感高潮。
2. 语言风格:多用短句与反问,如“孰与伐之”,增强说服力;自谦词“驽钝”与激昂语“攘除奸凶”形成张力。
3. 思想内核:贯穿儒家忠君报国理念,同时体现法家务实精神,将政治理想与军事策略结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孤忠之志与悲怆底色
《后出师表》的感染力源于诸葛亮对时局的清醒认知与自我牺牲精神的交织。文中“才弱敌强”的坦承,揭示蜀汉的客观劣势;“寝不安席”的细节,则刻画其如履薄冰的心境。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忠,赋予文本浓厚的悲剧色彩。后世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壮烈,正与此一脉相承。
范文二:奏章文体的文学突破
诸葛亮突破汉代奏章程式化写作,将个人情感注入公文。表文以“先帝”为情感支点,通过“托臣”“量臣”等主谓短句构建君臣对话感,使抽象政论具象化。尤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以斩截音节浓缩毕生信念,成为千古名句。这种公私交融的书写,开创了魏晋散文情感化的先河。
关于《后出师表》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不毛(máo)、驽钝(nú dùn)、攘除(rǎng chú)、偏安。
2. 文学常识:表文文体特征,诸葛亮与《出师表》的关系,蜀汉建兴年号。
3. 思想主旨:忠君思想、北伐必要性的论证逻辑、儒家与法家思想的融合。
4. 名句默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偏安:__________
(2)庶竭:__________
答案:
(1)苟且偷安于一方
(2)但愿用尽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诸葛亮提出北伐的核心依据是什么?
答案:汉贼不两立的政权对立性,以及“坐而待亡不如主动伐之”的存亡辩证法。
三、比较鉴赏
题目:《前出师表》与《后出师表》的情感基调有何差异?
答案:《前出师表》侧重规劝刘禅“亲贤臣”,语气恳切;《后出师表》更多抒写个人悲壮决心,言辞沉痛。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修辞效果。
答案:用对偶句式强化决绝态度,“尽”“已”二字形成语义闭环,体现生命为理想燃烧的极致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