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赏析
本文围绕《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典历史事件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分析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历史故事的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信陵君窃符救赵》
(西汉)司马迁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译文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赵国在长平的军队,又进兵包围邯郸。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文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给魏王和信陵君写信,向魏国求救。
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大军救援赵国。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说:"我攻打赵国早晚就能攻下,如果诸侯敢救援的,等我攻下赵国后,一定调兵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阻止晋鄙,让军队驻扎在邺地,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左右摇摆观望形势。
信陵君为此忧虑,多次请求魏王,并让宾客中的辩士用各种理由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始终不听信陵君的劝告。信陵君估计最终无法得到魏王同意,决定不能独自生存而让赵国灭亡,于是召集宾客,准备百余辆战车,打算带着门客去与秦军拼命,和赵国共存亡。
注释
1. 长平军:指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主力部队。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军惨败。
2. 邯郸:赵国都城,今河北邯郸市。
3. 平原君:赵胜,赵国宗室大臣,战国四公子之一。
4. 晋鄙:魏国大将,后被信陵君所杀。
5. 邺:魏国地名,今河北临漳县一带。
6. 持两端:采取两面态度,左右观望。
7. 公子:指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公子之一。
创作背景
公元前257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军后,继续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向魏国求援。魏王慑于秦国威胁,虽派兵却按兵不动。信陵君魏无忌作为赵国平原君的内弟,出于道义和个人情感,决定冒险窃取兵符救赵。这一事件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士人阶层重义轻生的精神品格。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线性叙事,先交代背景,再写矛盾冲突,最后描写信陵君的决断,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简洁有力的人物对话,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如"数遗""数请"等词体现信陵君的执着。
3. 思想内涵:突出表现了信陵君重义轻生、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以及战国士人的独立人格。
4. 艺术手法:通过对比手法,将魏王的怯懦与信陵君的果敢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人物形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义薄云天的抉择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主人公面临生死抉择时展现的精神品格。在魏王畏秦如虎、首鼠两端的背景下,信陵君毅然选择"计不独生而令赵亡",这种舍生取义的壮举,体现了战国士人"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司马迁通过"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的细节描写,将信陵君孤注一掷的决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情节不仅具有戏剧张力,更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精神内核。
范文二:权力与道义的博弈
本文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权力与道义的复杂关系。魏王作为统治者,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与个人安危;而信陵君作为贵族公子,更看重个人信誉与道义责任。这种价值观的冲突通过"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的简短叙述得到充分展现。信陵君最终选择窃符这一极端手段,既是对权力束缚的反抗,也是对士人独立精神的坚守。司马迁在叙事中暗含褒贬,对信陵君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体现了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关于《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釐(xī)、邯郸(hán dān)、邺(yè)、持两端、数遗(wèi)
2.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
3. 历史背景:长平之战后,秦国围攻邯郸,战国时期重要历史事件
4. 人物形象:信陵君重义轻生、勇于担当;魏王优柔寡断、畏秦如虎
5.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语言简洁有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数遗:__________
(2)持两端:__________
答案:
(1)多次送信
(2)采取两面态度,左右观望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问:"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反映了信陵君怎样的心理?
答:反映了信陵君对魏王彻底失望,决心独自承担救赵责任的心理状态。
解析:这句话是信陵君思想转变的关键,体现其义无反顾的决心。
三、比较鉴赏
题目:《信陵君窃符救赵》与《荆轲刺秦王》在表现士人精神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展现了士人为义赴死的勇气;不同点在于信陵君的行为更注重实际效果,而荆轲的行为更具悲壮色彩。
解析:两篇作品都出自《史记》,但表现的人物性格和行事风格有所不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的表达效果。
答:通过具体数字和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信陵君破釜沉舟的决心,增强了画面的现场感。
解析: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信陵君"窃符"行为的道德争议?
答案示例:从国家法律角度看是违法行为,但从救人急难的道义角度看又是正当的,反映了道德与法律的复杂关系。
解析:这类问题需要辩证思考,体现批判性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