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列传》原文及赏析
《淮阴侯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记述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平事迹。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解析,展现韩信从布衣到封侯的传奇经历,并分析司马迁笔下的英雄悲剧。
原文
《淮淮阴侯列传》(节选)
司马迁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早年还是平民时,家境贫寒且品行不佳,未能被推选为官吏。
又不会经商谋生,常到别人家蹭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长家寄食,数月后,亭长妻子心生嫌恶,便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床上吃。
韩信饭点时赶来,发现没有准备他的食物。
注释
淮阴:今江苏淮安,韩信出生地。
布衣:平民,古代百姓穿麻布衣服,故称。
无行(xíng):品行不佳。
推择为吏:汉代选拔官吏需乡里推荐,韩信因名声差落选。
晨炊蓐食:提前做饭在床上吃,暗指亭长妻子故意避开韩信。
创作背景
司马迁写《淮阴侯列传》时,正值汉武帝时期。韩信作为开国功臣却以谋反罪名被杀,司马迁借其生平揭露帝王猜忌功臣的残酷现实。文中对韩信早年落魄的描写,既为后续功业铺垫,亦暗含“英雄不问出处”的深意。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贫—起—盛—衰”为主线,突出命运起伏。
2. 语言:白描手法,如“晨炊蓐食”四字刻画出世态炎凉。
3. 思想:通过韩信悲剧,反思权力与人性冲突。
4. 艺术特色:细节生动,如“胯下之辱”场景极具戏剧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英雄的起点与时代的阴影
司马迁笔下的韩信,始终笼罩在时代阴影中。开篇“贫无行”三字,既写实又暗含深意。汉代以德举士,韩信因品行缺陷被排斥于体制外,却最终以军事天才打破阶层壁垒。而“晨炊蓐食”的细节,不仅表现人情冷暖,更为后文刘邦猜忌埋下伏笔——英雄的起点与终点,皆被时代规则所困。
范文二:司马迁的叙事陷阱
《淮阴侯列传》表面写韩信,实则暗讽帝王权术。文中刻意强调韩信早年“不得志”,与后期“功高震主”形成强烈对比。司马迁用“常数从人寄食饮”的琐碎经历,解构了官方“谋反”罪名。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使读者自然追问:究竟是韩信负汉,还是汉负韩信?
关于《淮阴侯列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布衣:平民(bù yī)
2. 无行:品行差(wú xíng)
3. 蓐食:在床上吃饭(rù shí)
文学常识
1. 司马迁著《史记》为纪传体通史。
2. 韩信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p>
意象分析
“寄食”象征韩信早期依附性,与后期统帅千军的形象形成反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推择为吏:__________
(2)晨炊蓐食:__________
答案:
(1)推荐选拔
(2)在床上吃饭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司马迁写韩信早年经历有何作用?
答案:既为后文其军事才能爆发作铺垫,又通过对比突出命运无常;同时暗示其悲剧根源在于出身与性格。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淮阴侯列传》与《项羽本纪》的悲剧色彩差异。
答案:项羽悲剧源于性格刚愎,韩信悲剧则源于制度压迫。前者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幻灭,后者是寒门英才被权力绞杀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