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城南旧事》回忆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城南旧事》回忆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时间:2025-09-08 18:38:01

《城南旧事》回忆片段原文及赏析及译文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童年视角追忆北平城南往事的自传体小说,其文字质朴温婉,充满对旧时光的眷恋与怅惘。本文选取小说中经典片段,从文本细读、创作背景、艺术手法等角度展开解析,并附考试重点整理。

原文

《驴打滚儿》
林海音

太阳斜斜地照在西墙上,
驴子驮着煤袋,
一摇一晃地走着。
煤末子撒了一地,
像黑芝麻似的。

赶驴的人也不着急,
由着它慢慢蹭。
反正到了地头,
煤袋也就空了。

译文

夕阳的余晖斜映在胡同西侧的墙面上,

毛驴驮着装满煤块的麻袋,

步履蹒跚地向前挪动。

煤屑从袋缝中漏出,

散落路面如同洒落的黑芝麻。

赶驴人并不催促,

任凭牲畜缓步前行。

他深知抵达目的地时,

煤袋自然会见底。

注释

"驴打滚儿":北平俗语,既指毛驴打滚的动作,又暗喻生活重压下的挣扎。

"斜斜地照":通过光线角度暗示黄昏时分,营造怀旧氛围。

"黑芝麻":比喻修辞,将煤屑的形态与日常食物关联,体现儿童视角的趣味性。

"慢慢蹭":方言词汇,生动刻画驴子疲惫迟缓的状态。

创作背景

1948年林海音离开北平定居台湾,这段文字创作于六十年代的台北。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场景的复现,纾解乡愁。当时北平城运送煤炭主要依赖畜力,这种市井画面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场景-细节-感悟"三层递进,末句蕴含生活哲理

2. 语言特色:善用儿化音与方言词,如"末子""蹭",保留原汁原味的老北京腔调

3. 艺术手法:以煤屑漏撒的动态细节,反衬赶驴人的静态从容,形成张力

4. 情感表达:表面写市井琐事,实则寄托对故土生活方式的深切怀念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段文字堪称"以小儿大"的典范。作者选取最平凡的运煤场景,通过儿童纯净的观察视角,将市井生活转化为诗意存在。"黑芝麻"的比喻既符合孩童认知特点,又赋予庸常事物审美价值。赶驴人的从容态度,暗含老北京人"万事不着急"的生活哲学,这种举重若轻的处世智慧,正是传统文化精髓所在。

范文二

文字间流淌着双重时间维度:叙述者当下的回忆时空与故事发生的过往时空相互叠印。"太阳斜照"的意象既交代具体时辰,又象征人生暮年对青春岁月的回望。煤袋由满到空的过程,隐喻着记忆的筛选与沉淀。这种"现在-过去"的双重叙事结构,构成林海音怀旧散文的典型特征。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林海音为台湾乡愁文学代表作家,《城南旧事》是其自传体小说集

2. 关键意象:驴子(底层劳动者象征)、煤屑(消逝的时光)、斜阳(怀旧情绪)

3.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儿童视角、京味语言

4. 思想主旨:通过个人记忆保存集体历史,表达文化认同的焦虑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驴打滚儿"在文中的双重含义

答案:既指毛驴运输时的实际动作,又隐喻百姓在生活重压下艰难前行的生存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反正到了地头,煤袋也就空了"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运输过程的必然结果,实则暗喻人生劳作的终极虚无,体现作者对平凡生活的哲学思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驴打滚儿》与老舍《骆驼祥子》对底层劳动者的描写差异

答案:林海音采用诗意化处理,重在呈现生活本真状态;老舍侧重批判现实,展现生存困境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文,谈谈文学创作如何通过日常细节表现宏大主题

答案示例:应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通过精准的细节描写和独特视角,使平凡事物承载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