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针对契诃夫经典短篇小说设计,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套子"象征,引导学生理解19世纪末沙皇专制下的社会压抑,并掌握讽刺文学的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剖析"套子"的多重意象
一、教学目标
文本细读:准确找出文中5处以上关于"套子"的细节描写,分析其递进式象征意义
人物分析:通过外貌、语言、行为三个维度,绘制别里科夫人物画像,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时代背景:结合补充资料,能说出"套中人"现象与沙皇专制统治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过程
实物联想导入(10分钟)
教师展示雨伞、墨镜、口罩等实物:"如果一个人晴天带伞、室内戴墨镜、独处时戴口罩,你会怎么评价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19世纪的俄国就有这样一个'全副武装'的人,让我们打开课本第56页"
套子发现赛(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负责寻找物质套子(雨鞋、棉大衣等),用黄色荧光笔标注
B组负责发现精神套子(政府通告、禁止条例等),用蓝色荧光笔标注
C组重点分析"婚姻套子"情节,讨论华连卡姐弟代表的革新力量
教师巡回指导,适时提示:"注意第3段'哪怕在晴朗的日子...'这个夸张句"
人物画像工坊(12分钟)
发放人物分析表,包含:
外貌特征栏(示例:苍白的脸像黄鼠狼)
口头禅栏("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社会影响栏(全城人战战兢兢)
学生完成后,教师总结:"这个画像告诉我们,专制制度如何扭曲人性"
时代透视镜(8分钟)
投影显示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遇刺后的反动法令
思考题:"别里科夫对告密的执着,与当时盛行的密探制度有什么关联?"
引导学生理解"小人物成为专制帮凶"的社会机制
第二课时:解码讽刺艺术与社会启示
一、教学目标
艺术手法:分析夸张、对比、细节描写等讽刺技巧的表达效果
现实意义:联系当代社会中的"套子"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写作迁移:尝试用讽刺手法描写生活中的某一类人,200字左右
二、教学过程
荒诞剧场(10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别里科夫求婚片段
讨论:"当华连卡笑着滚下楼梯时,为什么说这是'套子'破裂的象征?"
教师点拨:"注意自行车这个新事物在文中的特殊意义"
讽刺手法实验室(18分钟)
案例教学:
夸张案例——分析"卧室像箱子"的描写
对比案例——别里科夫葬礼时的好天气
反讽案例——"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大快人心的"
小组竞赛:最快找出指定手法用例的组获得"讽刺大师"勋章
现代套子讨论会(12分钟)
头脑风暴:"现代社会有哪些无形的套子?"(如算法茧房、职场规则等)
辩论赛:"遵守规则与突破套子的界限在哪里?"
教师总结警惕"套子"异化人性的现实意义
微型创作展(5分钟)
当堂完成讽刺小练笔,优秀作品投影展示
互评标准:是否运用至少一种讽刺手法;是否抓住典型特征
课后练习
拓展阅读:比较《变色龙》与本文的讽刺艺术异同(300字评论)
观察作业:记录三个生活中的"套子"现象,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鼓励语:愿同学们既能看清世界的套子,又保持破茧而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