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朝花夕拾》七年级上册单元教学教案

《朝花夕拾》七年级上册单元教学教案

时间:2025-08-29 16:00:03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单元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聚焦鲁迅先生经典散文集《朝花夕拾》,通过双课时设计引导学生品味童年回忆中的温情与批判,学习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点,体会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思想。

第一课时:探寻记忆中的童年光影

一、教学目标

识字积累:掌握"猹、秕"等8个生僻字,重点辨析"竦、臃"等5个易错字的字形结构

朗读感知: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韵味

整体把握:运用"人物+事件+情感"三角模型概括单篇内容,初步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旧时光导入(10分钟)

情境创设:投影展示老式煤油灯、私塾描红本等实物图片,播放蟋蟀鸣叫的背景音效

互动提问:"听到这些声音,看到这些物件,你们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词语联想:引导学生用"泛黄""斑驳""油墨香"等词语描述记忆中的老物件,板书优秀词汇

字词解密站(15分钟)

分组探究:

A组负责"獾猪""油蛉"等动物类词汇,通过生物图谱对照讲解

B组探究"倜傥""渊博"等评价类词汇,结合文中私塾先生形象分析

C组重点攻克"拗""攒"等多音字,开展"读音辨义"擂台赛

趣味巩固:开展"记忆翻牌"游戏,配对生字与释义,积分最高组获得"汉字侦探"勋章

朗读品鉴会(12分钟)

教师范读:重点示范"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层次停顿

寻宝任务:用荧光笔标出3处最富童趣的描写,小组讨论这些描写如何唤醒童年记忆

角色扮演:分两组朗读"雪地捕鸟"与"课上描绣像"片段,体会动静结合的表达效果

课堂总结(8分钟)

思维导图:师生共同完成"鲁迅的童年=______(地点)+______(人物)+______(情感)"框架

延伸思考:"如果给少年闰土发微信,你会问他什么?"激发跨时空对话的想象力

第二课时:透析文字背后的思想光芒

一、教学目标

深层理解:分析《二十四孝图》中讽刺手法,领会批判性写作的技巧

情感共鸣:通过《藤野先生》片段,体会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写作迁移:模仿"欲扬先抑"手法,完成"记忆中的______"片段写作

二、教学过程

对比阅读引入(12分钟)

材料呈现:

①《阿长与山海经》中"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的温情片段

②《父亲的病》中"药引"描写的讽刺片段

思考讨论:

"同样写人物,鲁迅为何采用截然不同的笔调?"

"这种情感差异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多元性?"

文本深挖活动(18分钟)

任务分工:

小组1:用表格对比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色彩词汇",分析环境暗示

小组2:改编《无常》片段为剧本,通过表演体会民间信仰描写

小组3:摘抄《藤野先生》中3处细节描写,分析"平凡中的伟大"

成果展示:采用"博物馆讲解员"形式汇报,其他同学填写"参观学习单"

微写作工坊(15分钟)

写作支架:

"记忆中的______,总是和______联系在一起。每当______,就仿佛______"

技巧指导:

强调感官描写(如樟脑丸的气味、搪瓷杯的触感)

示范如何通过小物件折射大时代

作品互评:开展"记忆漂流瓶"活动,随机交换点评同伴作品

思想升华(5分钟)

视频观摩:播放《觉醒年代》中鲁迅创作片段,理解"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

总结提问:"为什么跨越时空的童年记忆依然能打动我们?"

课后作业

主题写作(二选一):

《老物件会说话》——选择一件承载记忆的物品,用300字讲述它的故事

《假如鲁迅玩朋友圈》——根据散文内容,设计3条带图片的"朋友圈"及好友评论

鼓励语:期待同学们像鲁迅先生那样,用敏锐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温暖的笔触记录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