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开学第一课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唐诗世界,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学生将学习基础朗诵技巧,理解诗歌意象,并尝试创作简单的诗句。
第一课时:走进唐诗的韵律花园
一、教学目标
识字积累:掌握"诗""韵""朗"等8个核心汉字,重点练习"唐""诵"的笔顺与结构
朗诵感知:通过节奏划分和配乐朗诵,体会《静夜思》《春晓》的韵律特点,能模仿诗人语气朗读
意象初探:找出诗歌中"明月""风雨"等典型意象,初步理解其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过程
诗意画卷导入(8分钟)
多媒体展示:呈现《唐人诗意图》长卷与李白、杜甫画像(配合古筝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互动提问:"这些画里的人在做什么?他们的衣着、环境给你什么感觉?"
词语采集:引导学生说出"吟诗""作画""抚琴"等雅词,并讲解"风雅"的文化内涵
汉字探秘游戏(15分钟)
分组任务:
A组用黏土塑造"诗""词"字形,讲解左右结构特点
B组通过"唐诗迷宫"游戏,在九宫格中找出隐藏的5个诗歌常用字
C组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朗""诵",比赛谁写得最工整美观
趣味挑战:各组派代表用新学汉字即兴创作诗句,获得最多掌声的组加分
朗诵小剧场(12分钟)
教师示范:用不同语气朗诵《静夜思》(平淡→深情→激昂),让学生评选最佳版本
情景模拟:
①扮演李白"举头望明月"时的动作神态
②用拍手跺脚表现《春晓》"处处闻啼鸟"的节奏
创意朗诵:学生分组为《悯农》设计朗诵方案(可加入动作、道具或方言)
课堂小结(5分钟)
意象采集箱:学生将写有"月亮""春雨"等意象的卡片投入对应季节的纸箱
延伸问题:"如果唐代诗人来到我们教室,他会怎么写今天的天气?"
第二课时:解密诗歌的意象密码
一、教学目标
深度理解:分析"柳-送别""菊-隐逸"等传统意象的文化内涵
情感体会: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不同诗人笔下"春天"的独特情感
创作实践:模仿《绝句》结构,创作描写校园四季的微型诗
二、教学过程
意象寻宝导入(10分钟)
实物展示:柳枝、菊花、明月图(投影)三组意象道具
分组竞猜:
"哪些诗句会出现这些物品?"
"诗人为什么偏爱用柳树表达离别?"
文化讲解:用"折柳相赠"的典故说明意象的传承性
对比阅读工坊(15分钟)
任务清单:
小组1:用表格对比杜甫《春望》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春天意象
小组2:设计"柳树意象"思维导图(包含诗句、情感、相关习俗)
小组3:为《登鹳雀楼》设计插图,重点表现"白日""黄河"的壮美
成果展示:各小组用平板电脑或海报呈现发现,教师点评补充
诗歌创作坊(12分钟)
创作支架:
提供"______的______(季节特征+校园景物)"句式模板
示范引导:
"秋风中的银杏叶像______"(比喻练习)
"操场上的笑声是______"(通感练习)
作品发布会:学生将诗作贴在"班级诗墙"上,用贴纸投票选出最佳意象运用奖
文化拓展(3分钟)
视频欣赏:央视《唐诗三百首》动画短片节选
总结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诗形容今天的学习,你会选哪句?"
课后练习
创作任务(二选一):
《四行诗里的校园》——选择校园一景创作四句诗,注意押韵
《我给古诗配插图》——为自己喜欢的唐诗设计现代风格插画
鼓励语:期待同学们用诗意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唐诗的种子在心中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