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践《校园植物观察》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通过多感官观察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校园常见植物特征,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学生将掌握植物分类方法,学会用准确语言描述植物特点,并完成观察记录表。
第一课时:探索校园植物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观察技能:学会使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准确记录至少5种校园植物的叶形、茎干等特征
科学术语:掌握"卵形叶""掌状脉""草本植物"等10个专业词汇,能正确运用于描述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分工完成植物观察任务,培养协作意识和数据共享能力
二、教学过程
自然侦探导入(8分钟)
情景模拟:教师佩戴探险帽,手持放大镜:"今天我们要当校园植物侦探,谁发现过会变魔术的植物?"
实物展示:出示梧桐叶和银杏叶:"这两片叶子会告诉我们什么秘密?摸摸它们的叶脉有什么不同?"
互动提问:"你记得校园里哪种植物春天开花最早?它的花瓣是什么形状的?"记录学生答案用于课后验证
观察工具训练(15分钟)
分组实践:
A组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纹路,完成"叶脉侦探"任务卡
B组用软尺测量树干粗细,制作"树木腰围排行榜"
C组对比不同树皮纹理,用拓印法收集样本
教师示范:展示标准观察记录表,重点讲解"颜色/形状/气味/触感"四维度记录法
校园探秘行动(12分钟)
安全提示:强调不触碰带刺植物、不品尝未知果实等安全守则
任务发布:每组领取植物特征卡(如"找心形叶片的植物"),在指定区域开展限时搜寻
发现分享:"第三组找到了三叶草!请大家用放大镜看它的叶脉是不是像小伞的骨架?"
课堂小结(5分钟)
知识树填充:师生共同完成"我们今天认识了______(数量)种植物,它们特别在______"
延伸思考:"如果要给教室添置植物,你会推荐哪种?为什么?"培养责任意识
第二课时:成为植物小专家
一、教学目标
分类能力:根据叶形、生长方式等特征将植物分类,理解"乔木/灌木/草本"的区别
语言表达:用"首先...其次...最后..."的句式完整描述一种植物的特征
情感培养:通过制作植物名片活动,建立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二、教学过程
植物分类游戏(10分钟)
卡片分类:发放20种校园植物照片卡,开展"找朋友"分类比赛
思维碰撞:"为什么把柳树和梧桐分在一组?它们都有______特征"
概念讲解:通过"比身高"游戏理解乔木、灌木的高度差异
科学报告会(15分钟)
小组展示:每个组用3分钟介绍本组"明星植物"(提前分配观察任务)
互动点评:"第二组说香樟树叶揉碎有薄荷香,其他同学验证过吗?"引导实证精神
语言训练:用"我注意到...我还发现..."句式接力补充观察细节
植物名片设计(12分钟)
创作指导:展示样板名片包含学名、特征、趣味小知识三部分
个性创作:"为你最喜欢的植物设计名片,可以画上它的四季变化"
作品展示:将名片悬挂在对应植物旁,形成"校园植物导览图"
拓展延伸(3分钟)
视频观赏:播放《植物生长的延时摄影》,感受生命奇迹
行动倡议:"成立班级植物护卫队,定期为小树做生长记录"
课后练习
实践任务(任选其一):
《我的植物朋友日记》——连续3天记录同一植物的变化,配上简笔画
《校园植物地图》——绘制包含5种以上植物的分布图,标注特征
鼓励语:小小观察家们,让我们用发现的眼睛继续探索自然的奥秘吧!记得和你的植物朋友说悄悄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