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青春期教育》高中教案

《青春期教育》高中教案

时间:2025-08-28 18:26:01

高中语文《青春期教育》教学教案

教学时间:2课时

本教案针对高中生青春期心理特点设计,通过文学文本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变化,培养健康的自我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将通过讨论、情景模拟和写作活动,学会用理性态度面对成长困惑。

第一课时:认识青春期的身心变化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准确理解"萌动""悸动""认同"等8个核心词汇的文学表达与心理学内涵

情感体验:通过文本分析,识别青春期典型的3种心理矛盾(独立/依赖、开放/封闭、理想/现实)

表达能力:运用"现象+感受+思考"三段式结构,完成一段关于成长困惑的书面表达

二、教学过程

心理剧场导入(10分钟)

情景表演:请3名学生即兴演绎"被父母翻看日记""朋友突然疏远""照镜子半小时"三个生活片段

互动提问:"这些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关键词?你们有过类似体验吗?"(板书学生回答如"隐私""孤独""外貌焦虑")

概念衔接:展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青春期发展理论图示,解释"同一性探索"的心理学含义

文本解构活动(20分钟)

分组任务:

A组分析舒婷《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体现的独立意识

B组对比李白《长干行》与当代青春小说片段,讨论古今情感表达的异同

C组用思维导图梳理《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心理矛盾链条

教师指导:巡回各组,提示关注"隐喻手法""内心独白"等文学表达技巧

成长树绘制(15分钟)

视觉化练习:发放树形模板,要求学生在"树根"写原生家庭影响,"树干"写当前困惑,"树冠"写未来期待

分享环节:邀请2-3名学生解读自己的成长树,教师用"我听到你说...""这个想法很有深度"等句式积极回应

课堂小结(5分钟)

提炼板书: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归纳为"身体变化""情绪波动""关系重构"三大类

延伸思考:"如果给三年前的自己写封信,你会重点提醒什么?"收集答案作为下节课素材

第二课时: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

一、教学目标

关系认知:掌握"界限感""共情""非暴力沟通"3个核心社交概念的实际应用

情境应对:能针对"被起绰号""表白困扰"等典型场景,设计尊重自己与他人的解决方案

写作迁移:完成一封结构完整的劝导信,展现理性思考与情感表达的平衡能力

二、教学过程

案例诊断(15分钟)

呈现素材:播放校园剧《男生女生》中"传纸条被公开"片段(暂停在冲突高潮处)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演绎"当事人""班主任""旁观同学"的不同处理方式

概念植入:通过对比表演,自然引出"隐私权""群体压力"等社会学概念

沟通训练营(20分钟)

技巧学习:

1. 用"当...时,我感到...,我希望..."句式练习情感表达

2. 两人一组模拟"拒绝不合理要求"的场景,强调肢体语言训练

情境挑战:提供"朋友要你帮忙撒谎""父母禁止参加毕业旅行"等案例,小组设计应对方案

书信工坊(10分钟)

写作任务:以"致纠结中的你"为题,为虚拟对象写劝导信

评价标准:是否包含"共情理解""多角度分析""建设性建议"三个要素

互评环节:随机交换书信,用绿色荧光笔标出最打动人心的句子

课程升华(5分钟)

诗歌朗诵:齐读顾城《不是再见》中"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段落

成长寄语:发放定制书签,印有"你的困惑是智慧的起点"等鼓励性语句

课后练习

实践作业(二选一):

1. 观察记录:用三天时间记录自己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刻,分析触发因素和应对方式

2. 访谈报告:采访长辈的青春期记忆,撰写800字跨代际成长对比分析

温馨提示:所有作业均采用匿名方式提交,教室后方设有"青春解惑"匿名投稿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