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哪吒二观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哪吒二观后感 篇1
当银幕上那团燃烧的火焰化作哪吒倔强的眉眼时,我忽然明白:所谓成长,从来不是与命运和解,而是在对抗中完成自我救赎。《哪吒之魔童降世》续作以更磅礴的叙事,将东方哲学中“善恶同源”的辩证思考,浇筑成令人心颤的视觉史诗。
影片最动人的突破在于解构了传统英雄叙事。当哪吒嘶吼着“我命由我不由天”时,银幕外无数普通人都在那道伤痕累累的背影里,看见了自己与生活搏斗的剪影。导演用乾坤圈象征的世俗规训与混天绫代表的自由意志,编织出每个现代人都面临的永恒命题——我们究竟该顺从世界的规则,还是忠于内心的火焰?
特别震撼于敖丙与哪吒的双生设定。这对镜像般的角色,像极了人性中相互撕扯的两个面向:敖丙背负全族期望的沉重,恰似我们被社会角色绑架的困境;哪吒的恣意张扬,则暗合着灵魂深处不肯熄灭的本真。当他们在沧海漩涡中相拥时,我忽然泪流满面——原来真正的成熟,是学会与自己的矛盾共生。
走出影院时,夜风拂过面颊上的泪痕。忽然懂得:我们何尝不是被贴上各种标签的“魔丸”?但影片最后那个逆光而立的剪影告诉我们,只要心中火种不灭,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哪吒二观后感 篇2
第二次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才发现那些绚丽的特效不过是糖衣,包裹着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的温柔叩问。当哪吒踩着风火轮划过天际时,他搅动的何止是陈塘关的云霞,更是固化千年的价值评判体系。
李靖夫妇的形象突破堪称神来之笔。传统故事里符号化的严父慈母,在这里变成了会为孩子跪求百姓的父母。殷夫人铠甲未卸就陪儿子踢毽子的细节,让“为母则刚”有了更具象的诠释;而李靖那句“他是我儿”,则击碎了“父爱如山”的沉默神话。这种家庭关系的现代化重构,恰是影片送给当代焦虑父母的解药。
太乙真人的川普方言绝非笑料。这个满口“要得”的胖神仙,用他的市井智慧消解了神性的疏离感。当他捧着乾坤镜说“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时,镜头扫过陈塘关百姓麻木的脸——这不正是我们面对网络暴力、地域歧视时的现实映照?
最难忘是哪吒承受天劫时展开的六臂法相。那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众生皆苦”的悲悯注解。当莲花在烈焰中绽放,我听见后排有观众轻声啜泣。好的作品就该如此: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哪吒二观后感 篇3
三刷《哪吒之魔童降世》,终于看清那朵贯穿始终的莲花意象——它既是道家“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图腾,更是每个不甘被定义的灵魂的隐喻。这部看似讲述神话的作品,实则是给所有“异类”的情书。
申公豹的角色塑造令人拍案。这个因妖族出身而永远得不到重用的反派,他的偏执何尝不是对职场歧视的血泪控诉?当他说出“他们叫我妖怪,我就做妖怪该做的事”时,影院里响起沉重的叹息。这种对“标签暴力”的批判,让影片有了超越年龄层的普世价值。
山河社稷图里的水墨宇宙堪称绝妙。那些流动的笔触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暗喻着命运的可塑性。当哪吒在画卷上踏出属于自己的轨迹时,仿佛在告诫观众:人生从来不是预制好的工笔画,而该是充满意外美的即兴创作。
散场时,看见一位母亲蹲下来对戴眼镜的女儿说:“你看,哪吒也戴乾坤圈呢。”小女孩突然笑了。这个瞬间让我明白:真正伟大的作品,会在观众心里种下改变世界的勇气。就像影片结尾那颗升起的朝阳,它告诉我们:哪怕生而为魔,也要活成照亮黑暗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