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破瓮救友》课文解析与文学鉴赏
本文解析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幼年轶事《破瓮救友》,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古代少年的智慧与担当,为三年级语文教学提供深度解读。
原文
《破瓮救友》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
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
儿得活。
译文
一群孩童在庭院玩耍,
一个孩子爬上大水缸,
失足跌入缸中淹没,
其他孩子都吓跑了。
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水缸,
水流喷涌而出,
落水儿童得以活命。
注释
【瓮】wèng:陶制储水容器,腹部膨大,易进难出。
【没】mò:淹没,古文中常指完全沉入水中。
【迸】bèng:突然喷射状,此处用拟声词表现水流急涌。
典故背景:记载于《宋史·司马光传》,是其七岁时事迹,后成为古代少儿智勇典范。
创作背景
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司马光生于河南光州。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家中庭院设防火水瓮。此事发生于司马光启蒙读书期间,后被收录于《三字经》"光七岁,能赋棋"典故系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六句三阶段,前四句危机铺垫,后两句解决过程,末句结果,符合"起承转合"古典叙事模式。
2. 动词运用:"跌""弃""持""击""迸"五个动词构成动态画面,尤其"迸"字兼具声形效果。
3. 思想价值:突破"见危不救"的人性弱点,展现"临危不乱"的实践智慧。
4. 教育意义:中国古代"童蒙养正"教育的典型案例,强调应变能力培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破瓮救友》最动人处在于其真实感。全文仅34字,无一字修饰,却完整呈现危机场景。众人"弃去"的慌乱与司马光"持石"的镇定形成强烈反差。水缸破裂的"迸"字,既是物理现象的精准描摹,更是心理压力的瞬间释放。这种白描手法,比任何英雄主义赞词都更具说服力。
范文二
司马光的行动蕴含深刻方法论。当同侪选择逃离时,他完成"观察-判断-执行"的完整决策链。砸缸行为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突破"破坏财物"的心理障碍。这种务实思维后来延续至其政治生涯,在王安石变法中主张渐进改革,正是童年事件中"破而后立"思维的延伸。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瓮(wèng)、迸(bèng)、没(mò)
2. 文学常识:司马光为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
3. 核心意象:水缸象征困境,石头象征解决工具
4. 文章主旨:赞扬临危不乱、勇于担当的品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足跌没水中:__________
(2)水迸:__________
答案:
(1)完全沉入
(2)急速喷射
二、主旨理解
问:本文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司马光的形象特点?
答:通过对比手法(众弃去/光击瓮)和动作描写(持、击),突出其沉着勇敢。
三、句子赏析
问:分析"光持石击瓮破之"的表达效果。
答:连续三个动词构成紧凑节奏,"持"显果断,"击"显力度,"破"显结果,生动再现救援过程。
四、拓展运用
问:这个典故对现代安全教育有何启示?
答:启示遇到危险时需冷静判断,善用环境资源施救,同时要注意培养儿童风险预判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