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课文原文笔记版
引导语:本文围绕范成大田园诗代表作《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展开,提供原文、翻译、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宋代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锄草夜间搓麻线,
农家男女各自担起家务。
幼童还不懂耕织之事,
也在桑树下模仿种瓜。
注释
【昼出耘田】耘(yún):除草。描绘农民白天的劳作场景。
【夜绩麻】绩(jì):搓捻。表现农妇夜间纺织的辛劳。
【各当家】"当家"指承担家庭责任,体现分工明确的农家生活。
【傍桑阴】傍(bàng):靠近。桑树阴影成为孩童的天然学堂。
艺术手法:白描叙事中暗含递进结构,从成人劳作到孩童模仿,展现农耕文明的代际传承。
创作背景
范成大晚年退居石湖,创作《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此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诗人以旁观者视角记录吴地农事,反映南宋乡村的真实图景。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式布局,首联总写劳动场景,后两联聚焦儿童细节。
2. 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如"绩麻""种瓜",动词"耘""傍"准确传神。
3. 思想内涵:通过劳动场景的立体呈现,表达对农耕文明的礼赞。
4. 艺术创新:打破田园诗传统审美范式,开创纪实性田园书写新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突破了陶渊明式田园诗的理想化倾向。诗人以近乎人类学的观察视角,记录下"童孙学种瓜"的生活细节。桑树阴影下的模仿行为,既是劳动教育的自然延续,也暗示着农耕文明强大的生命力。范成大将儿童游戏与成人劳作并置,构建出完整的乡村生活图谱。
范文二
末句"也傍桑阴学种瓜"堪称诗眼。一个"学"字点明农耕文化的传承本质,"傍"字精准捕捉孩童的模仿姿态。诗人没有美化劳动,而是如实展现泥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成人专注生产,孩童在游戏中学习生存技能。这种不事雕琢的白描手法,恰是南宋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
关于《四时田园杂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耘(yún)田、绩(jì)麻、供(gōng)耕织、傍(bàng)桑阴
文学常识:范成大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纪实风格、细节描写
核心意象:桑阴(象征农耕文明的传承空间)
思想主旨:对劳动价值的肯定与农耕文明的记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夜绩麻:__________
(2)也傍桑阴:__________
答案:
(1)搓捻麻线
(2)靠近桑树树荫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与"也傍桑阴学种瓜"形成什么关系?
答案:形成认知与行为的矛盾统一,突出农耕文化耳濡目染的传承方式。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创作视角上的差异。
答案:陶诗以参与者视角抒发个人志趣,范诗以观察者视角记录群体生活,体现宋代田园诗的纪实转向。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村庄儿女各当家"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七字勾勒出农家分工协作的劳动图景,"各"字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责任担当,语言凝练具概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