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24 17:08:02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翻译注释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经典篇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仁政思想与治国之道。全文以类比说理见长,逻辑严密,语言生动,是理解儒家正织哲学的重要文本。

原文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作比喻。"

战鼓咚咚敲响,兵器交锋后,士兵们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那些跑了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

注释

【寡人】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填然】象声词,形容鼓声咚咚的样子。

【兵刃既接】兵器已经交锋。"既"表示动作完成。

【曳兵】拖着兵器。"曳"读作yè。

【直不百步耳】只不过不到一百步罢了。"直"通"只"。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梁惠王在位期间多次发动战争却国力日衰。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君主宣扬仁政思想。此篇记录孟子在魏国都城大梁与梁惠王的对话,旨在劝诫统治者施行仁政。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问答形式展开,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问题本质。

2. 语言艺术:善用生活化比喻,将抽象道理具象化,增强说服力。

3. 思想内涵:批判统治者自满心态,指出小恩小惠不等于仁政。

4. 论证方法:通过归谬法,让对方自己得出否定结论,极具逻辑力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战争场景作喻,生动揭露了梁惠王自诩"尽心"的虚伪性。逃跑五十步与一百步本质上都是怯战,正如小恩小惠与暴政都是不仁。这个精妙比喻不仅使抽象的正织具象可感,更通过对方之口得出否定结论,展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全文没有直接批评,却让读者自然领悟到:治国不能停留在表面功夫,必须实行真正的仁政。

范文二

这段对话体现了孟子"说大人则藐之"的辩论风格。面对梁惠王的自夸,孟子不卑不亢地选择对方熟悉的战争话题切入。通过构建具体情境,引导对方进行价值判断,最终使其不自觉地否定自身行为。这种"请君入瓮"的论辩策略,既维护了劝谏者的尊严,又达到了批判效果。在短短百余字中,孟子既展现了逻辑思辨的严谨性,又保持了文学表达的生动性,堪称先秦论说文的典范。

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填然(tián rán)、曳兵(yè bīng)、直不百步耳(zhǐ bù bǎi bù ěr)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属先秦诸子散文

修辞手法:比喻论证、归谬法

思想主旨:批判虚假仁政,主张施行王道

论证特色:善用生活化比喻,逻辑层层递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填然鼓之:__________

(2)曳兵: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鼓声咚咚的样子

(2)拖着兵器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说明小过失与大错误本质相同,批判统治者自满于表面政绩而忽视根本问题。

三、论证分析

题目:孟子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说服梁惠王?

答案:先用对方熟悉的战争设喻,再通过归谬法让对方自己否定原有立场,最后自然引出仁政主张。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简洁的判断句式揭示本质,语气斩钉截铁。"亦"字强调本质相同,具有不容辩驳的逻辑力量。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五十步笑百步"的哲理分析现实问题?

答案示例:可用于批评形式作风,指出表面改进与实质改革之间的区别,强调看问题要抓住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