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时间:2025-11-24 17:56:02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与深度解析:天将降大任的千古箴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最具警策性的篇章之一,通过历史人物事例与排比论证,揭示逆境磨砺意志的深刻哲理。本文完整呈现原文、译文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掌握其思想内核与文学价值。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战国〕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进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给某人时,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身体挨饿,身受贫困,用种种行为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震动他的心灵,坚韧他的性格,增长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人经常犯错,才能改正;内心困顿,思虑阻塞,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吐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

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往往会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畎为田间水沟。

版筑:古代筑墙方法,两板相夹填土夯实。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之意。

法家拂(bì)士:守法度的世臣与辅弼君主的贤士。拂通"弼"。

艺术表现:前段六例排比形成历史实证,中段"苦其心志"五句递进式铺陈磨难,动词"动""忍""曾益"揭示磨砺本质。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加剧,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学说。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下》,针对当时统治者贪图享乐的现象,结合历史经验提出警示,反映孟子"内圣外王"的人格培养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由个别到一般的演绎逻辑,先举六位圣贤发迹事例,再归纳普遍规律,最后推及治国之理,形成环环相扣的三段式论证。

2. 修辞艺术:密集使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苦""劳""饿"等动词形成触觉冲击,使抽象哲理具象化。

3. 思想内核:突破儒家单纯强调道德修养的局限,提出实践磨砺对人格塑造的决定作用,暗含朴素唯物倾向。

4. 现实指向:结尾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存亡并置,体现孟子"修身-治国"的正织哲学统一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惊人的历史洞察力,发现人才成长与逆境之间的必然联系。六组排比事例中,舜"发于畎亩"与管仲"举于士"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无论出身贵贱,磨难都是成才必经之路。中段五个"其"字句如重锤击鼓,从心理到生理逐层深入,构建起完整的磨砺体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行拂乱其所为"的深刻性——真正的考验往往来自人为设置的障碍,这与现代心理学"挫折教育"理论高度契合。

范文二

本文的治国警示部分常被忽视,实则蕴含更深的危机意识。"无法家拂士"对应前文的人才培养,"无敌国外患"暗指和平时期的麻痹危险。孟子将个人"动心忍性"的经验上升为国家治理规律,这种由微见著的思维方式,展现了大思想家的理论穿透力。末句"生于忧患"的双关堪称神妙:既指生存发展,又暗含生命价值的实现,使简单的对比句式负载起厚重的哲学内涵。

关于《生于忧患》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拂(bì)士、衡于虑(通"横")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战国诸子散文,孟子名轲,主张"性善论"

核心观点:逆境成才观、忧患意识对国家个人的双重意义

论证方法:历史归纳法、排比论证、类比推理

名句默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至"曾益其所不能"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筑墙劳作

(2)违背扰乱

解析: 需结合古代劳动方式理解"版筑","拂乱"为同义复合词。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反映了怎样的成长规律?

答案: 说明人必须经历内心困惑和思维受阻的考验,才能激发创造潜能,强调心理磨砺的重要性。

解析: 三个分句形成递进关系,"作"字包含行动力与创造力的双重内涵。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孟子逆境观与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都肯定苦难的淬炼价值;不同在于孟子侧重正织人才培养,司马迁聚焦文学创作动力。孟子强调被动承受,司马迁突出主动转化。

解析: 需联系《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等典故分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表达效果。

答案: 通过外在表现(脸色、言语)展现内心变化过程,"喻"字精妙体现认知突破,完成由内而外的成长闭环。

解析: 三个短语构成行为链条,可视作古代心理学描述的雏形。

五、现实运用

题目: 结合现代教育谈谈"空乏其身"的当代意义。

答案示例: 物质充裕时代更需刻意培养耐挫力,适当体验匮乏能强化心理韧性,避免"玻璃心"现象。

解析: 应区分合理磨砺与的界限,强调精神"空乏"而非物质剥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