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上林赋原文及翻译详注

上林赋原文及翻译详注

时间:2025-11-24 18:34:19

上林赋原文及翻译详注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描绘上林苑的壮丽景象与天子狩猎的盛况,反映了汉帝国的强盛气象。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详注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汉大赋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原文

上林赋

司马相如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

「于是乎崇山矗矗,巃嵷崔巍;深林巨木,崭岩参差。」

译文

上林苑东至苍梧郡,西达极远之地,红色河水穿过南面,紫色深渊流经北方。

灞水浐水始终环绕,泾水渭水在此交汇;酆镐二水与潦潏二川,曲折蜿蜒流淌。

在这里,高山巍峨耸立,峰峦叠嶂险峻;深林中巨树参天,怪石嶙峋交错。

注释

左苍梧,右西极:苍梧指南方郡名,西极指西方极远之地。以方位夸张表现苑囿之广。

丹水:传说中赤色河水,象征祥瑞。紫渊:神话中紫色深渊,暗喻帝王气度。

崭岩参差:崭(zhǎn)通"巉",形容山石险峻。参差(cēn cī)表现错落之态。

艺术表现:连用"矗矗""崔巍"等叠词,强化视觉冲击力;方位词铺排形成空间张力。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皇家苑囿规模空前。司马相如任郎官期间,借描写上林苑的宏大规模,暗喻汉帝国统御四方的威仪。赋中狩猎场景实为政治隐喻,体现"天子以四海为家"的思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模式,先宏观勾勒地理范围,再细描山水景观,最后归结于政治教化。

2. 语言特色:大量生僻字与联边字(如"灞浐泾渭"),形成密不透风的铺排效果,体现汉大赋"字林"特点。

3. 思想内涵:表面写苑囿之盛,实则通过空间征服的想象,构建帝国意识形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上林赋》的空间叙事堪称地理政治学的文学标本。司马相如将实际仅数十里的上林苑,通过"苍梧""西极"等神话地名扩展为宇宙模型。这种文学夸张背后,是汉帝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政治宣言。赋中"丹水""紫渊"等色彩强烈的意象,将自然景观转化为权力美学的组成部分。

范文二

司马相如在动词运用上独具匠心。"更其南"的"更"字暗示水流改道的人为意志,"径其北"的"径"字表现紫渊如利剑劈开大地。这种对自然物的人化描写,折射出汉代"制天命而用之"的进取精神。狩猎场景中"箭不苟害"的细节,又将武力征服升华为道德教化,完成赋体"劝百讽一"的功能。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巃嵷(lóng zōng,山势高峻)、纡馀(yū yú,曲折貌)、潏(jué,水涌出)

文学常识: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劝百讽一"的文体特征

意象分析:山水意象的帝国隐喻、色彩词的权力象征(丹/紫代表尊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更其南:__________

(2)径其北:__________

答案:

(1)流经

(2)贯穿

二、主旨理解

题目:"崇山矗矗,巃嵷崔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答案:叠词增强气势(矗矗),联边字强化视觉感(巃嵷),形容词堆砌形成压迫感(崔巍)。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上林赋》与《子虚赋》的空间描写差异

答案:《子虚赋》采用主客问答体,空间呈块状分布;《上林赋》以帝王视角统摄,形成放射状空间结构,更具统摄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终始灞浐,出入泾渭"的语言特点

答案:八字包含四条水系,通过"终始/出入"的动词变化,赋予静态水文以动态生命力,体现汉赋"以文字驯服自然"的创作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