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遗书感人原文

遗书感人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遗书感人原文:《示儿》陆游临终绝笔的生命呐喊

引导语: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所作的《示儿》,以二十八字浓缩毕生家国情怀,展现了中国文人"死不瞑目"的壮烈精神。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注与多维解析,揭示这首"遗嘱诗"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原本知道死后万事皆空

唯独悲痛未见国家统一

待到朝廷军队收复中原之日

家祭时莫忘告知你们父亲

注释

元知:原本知晓。"元"通"原",体现认知的清醒

九州同:典出《尚书·禹贡》,代指国家统一

王师:南宋朝廷军队,含正统性强调

乃翁:文言人称代词,此处饱含父辈牵挂

艺术表现:首句"万事空"与次句"但悲"形成强烈转折,后两句虚拟语气构建超越生死的时空对话

创作背景

嘉定二年(1210年)冬,85岁的陆游于山阴病榻写下此诗。此时距北宋灭亡已83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诗人"扫胡尘""靖国难"的志愿终生未遂。据《剑南诗稿》记载,此诗为诗人绝笔,手稿现存绍兴陆游纪念馆。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起承转合严密,首句铺垫认知,次句转折抒情,后两句悬想未来,形成环形结构

2. 语言特色:白描手法与典故化用结合,"无忘"二字口语入诗,强化遗嘱的真实感

3. 思想内涵:突破个人生死局限,将生命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捆绑,体现士大夫精神极致

4. 情感张力:"悲"字贯穿全篇,临终叮嘱与历史预言交织,产生跨越时空的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示儿》最震撼处在于其情感的真实与纯粹。诗人明知"万事空"的佛道哲理,却执着于"九州同"的现实关怀,这种矛盾恰是儒家精神的体现。末二句将私人祭祀与国家命运并置,使家庭伦理升华为历史责任。钱钟书曾评此诗"愈朴愈真,愈真愈悲",正是这种未经雕琢的生命呐喊,让八百年来每位读者都能触摸到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范文二

从文学技法看,陆游在28字中完成多重时空建构。首句是临终时的现实时空,次句转入精神时空的遗憾,后两句则跃入想象中的未来时空。这种时空跳跃通过"家祭"场景具象化,形成"父-子-国"的三重对话关系。朱熹评陆诗"老而益壮",此诗正是以衰弱之躯发黄钟大吕之声,将个体生命纳入民族集体记忆的永恒叙事。

关于《示儿》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元(通假)、九州(借代)、王师(特指)、乃翁(古今异义)

文学常识: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的创作量,此诗在《剑南诗稿》中的编次

艺术手法:转折递进结构、虚实相生写法、遗嘱体诗歌的文体特征

思想主旨:爱国主义的永恒主题,士大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传统

比较阅读:可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文天祥《过零丁洋》对照研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__________

(2)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

答案:

(1)通"原",原本

(2)你们的父亲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但悲不见九州同"体现的诗人情感

答案:凝聚着诗人对国土分裂的沉痛与不甘,"但"字突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赤诚

三、表现手法

题目:说明后两句运用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答案:虚拟想象手法,通过未来祭祀场景的设定,将现实遗憾转化为精神寄托,增强感染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王师北定中原日"的现代启示

答案示例:诗句体现的对国家统一的执着追求,在今天仍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具有永恒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