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登高》解读专题
引导语:杜甫《登高》通过重阳登高所见,展现晚年漂泊悲苦与家国忧思,本专题提供原文、译文、深度解析及考试要点。
原文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秋风猛烈天空高远猿啼悲切,水洲澄澈沙滩雪白鸟儿盘旋。
无边枯叶萧萧飘坠,无尽长江奔腾汹涌。
漂泊万里面对秋景更添客愁,暮年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时世艰难愁苦催生满头白发,困顿潦倒最近又戒了浊酒。
注释
猿啸哀:夔州多猿,其声凄厉,衬托心境
渚(zhǔ):水中小块陆地
萧萧:拟声词,落叶与风声交织的凄凉
百年:指晚年,杜甫时年56岁
繁霜鬓:白发如霜,双关自然景象与人生暮年
创作背景
公元767年杜甫流寓夔州,时值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诗人肺病缠身,生计困顿,重阳节独登白帝城外高台所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符合律诗起承转合
2. 语言:"萧萧""滚滚"叠词增强韵律感,"万里""百年"时空对举
3. 思想:个人病苦与家国动荡双重悲慨的典型杜诗主题
4. 艺术:八句皆对而自然不板滞,被赞为"七律之冠"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首联以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构建苍茫秋境,"哀"字定调。颔联"无边""不尽"拓展空间维度,落叶与江水形成生命流逝的永恒隐喻。颈联"万里""百年"将个人命运嵌入宏大时空,尾联"停杯"细节揭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全诗四联皆对而气脉贯通,体现杜甫晚年炉火纯青的诗艺。
范文二
诗中暗含三重登高:身体登台、目光巡游万里、思绪穿越百年。长江意象既是眼前实景,又象征历史长河,与诗人生命形成强烈反差。"新停浊酒杯"的克制表达,比嚎啕痛哭更显沉痛。这种"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正是杜甫区别于其他盛唐诗人的核心特质。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渚(zhǔ)、萧萧(xiāo)、霜鬓(bìn)、潦(liáo)倒
2. 文学常识:七律平仄规则、安史之乱背景
3. 艺术手法:工对与流水对并用、意象叠加
4. 思想内涵:悲秋主题的深化与超越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繁霜鬓"中的"繁"字
答案:繁多,形容白发密集如霜
解析:此处既是白发实写,又暗喻岁月风霜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尾联"艰难苦恨"包含哪些层面?
答案:个人病老之恨、战乱时局之忧、壮志未酬之憾
解析:杜甫晚期诗歌的典型情感结构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杜甫《登高》的重阳诗差异
答案:王诗写佳节思亲的普遍人情,杜诗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时代写照
解析:盛唐与中唐诗歌转型的典型例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修辞效果
答案:以水喻时,双声叠韵增强气势,形成永恒与短暂的生命对照
解析:杜甫化用《论语》"逝者如斯"的创造性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