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林嗣环原文
引导语:清代林嗣环《口技》以细腻笔法再现民间艺人绝技,通过声景描摹展现传统表演艺术的精妙。文章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文言叙事技巧与声色描写的艺术张力。
原文
《口技》
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文
京城有位擅长口技的艺人。正逢大户设宴待客,在厅堂东北角架设八尺屏风,表演者仅携带一桌、一椅、一扇和一块醒木。
宾客环坐。片刻后醒木敲响,全场静默无声。
远处深巷传来狗吠,妇人惊醒打哈欠,丈夫说着梦话。接着婴儿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喂奶时,婴儿含着乳头哭闹,妇人轻拍哼唱。
大孩子随后醒来,不停絮叨。此时拍儿声、哼唱声、婴儿啼哭声、大儿醒转声、丈夫呵斥声同时响起,惟妙惟肖。
宾客们伸长脖子,侧目微笑,暗自赞叹技艺精妙。
注释
"抚尺":说书人用的醒木,音fǔ chǐ,此处作表演开始的信号。
"呓语":梦话,音yì yǔ,通过声音细节表现生活真实感。
"众妙毕备":各种声音摹仿得淋漓尽致,体现"以耳代目"的描写手法。
"伸颈侧目":宾客身体语言侧面烘托表演的吸引力。
创作背景
林嗣环生活于康熙年间,其时市井文艺繁荣。文章选自《虞初新志》,该笔记小说集多载奇人异事。作者通过记录民间技艺,展现对市井文化的关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段式,焦点集中于声景层次变化。
2. 语言艺术:连用20余个动词构成声音蒙太奇,"遥闻""既而"等词制造时空纵深。
3. 思想内涵:通过平凡家事的声景再现,揭示"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本质。
4. 表现手法:以宾客观剧反应作侧面烘托,实现"不写之写"的艺术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声景构建的叙事革命》
林嗣环打破视觉叙事传统,开创以声音为线索的描写范式。文中犬吠、啼哭、呵斥等声响形成递进式声景,从"遥闻"到"一时齐发"的层次演变,构建出立体空间感。特别值得玩味的是"满坐寂然"与"众妙毕备"的动静对比,这种以静衬声的手法,比直接描写更具穿透力。作者用文字完成声音的造型艺术,证明了中国散文的表现力。
范文二
《屏障后的表演哲学》
八尺屏障不仅是物理隔断,更是艺术真实的隐喻。表演者隐匿身形,仅以声音征服观众,这种"去形体化"的表演方式,恰与戏曲"虚拟性"美学相通。文中"一桌一椅"的极简道具,暗示艺术的真谛不在于排场,而在于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转化。宾客们"伸颈侧目"的肢体语言,构成第二重表演现场,形成艺术接受的生动案例。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呓语(yì yǔ)、抚尺(fǔ chǐ)、欠伸(qiàn shēn)
2. 文学常识:清代笔记小说特点、《虞初新志》的编纂价值
3. 艺术手法:侧面描写、声景蒙太奇、以简驭繁的表现方式
4. 核心意象:屏障(艺术与现实的界限)、抚尺(表演的仪式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会宾客大宴:__________
(2)众妙毕备:__________
答案:
(1)适逢
(2)全部
解析: "会"在文言中多表时间巧合,"毕"强调完整性。
二、描写手法
题目: 分析"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的描写特点
答案: 采用声音叠加手法,通过不同声源的并置呈现生活场景的真实感,动词"拍""呜""含"形成动作链。
解析: 多声部描写是本文核心技巧,需注意声源主体的转换。
三、比较阅读
题目: 比较《口技》与《琵琶行》的声音描写异同
答案: 同:均通过比喻化抽象声音为具体形象。异:白居易侧重音乐意境联想,林嗣环专注生活场景还原;前者重情感投射,后者重客观再现。
解析: 比较题需抓住描写目的与审美取向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