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原文

引导语: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清幽禅境闻名,通过晨游古寺的所见所感,展现空寂超脱的佛家意境。读者可从原文、译文及解析中领略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的艺术特色。

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译文

清晨步入古老寺院,朝阳映照着高耸树林。

竹林小径通向幽静处,禅房掩映在繁茂花木中。

山色使飞鸟天性欢悦,潭影让人心归于空明。

此刻万物都归于沉寂,只留下钟磬的余音回荡。

注释

【初日】朝阳。"初日照高林"以光影对比强化古寺的庄严感。

【禅房】僧人修行之所。"花木深"三字暗示人迹罕至的自然野趣。

【空人心】"空"作动词,指涤荡尘虑。化用《庄子》"坐忘"典故。

【万籁】自然界声响。与"钟磬音"形成以动衬静的禅意表达。

创作背景

常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仕途失意后漫游江南。此诗作于游历常熟破山寺时,正值盛唐佛教鼎盛期,寺院文化深刻影响文人创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按游踪展开,由外而内,终归于听觉体验,形成闭合式意境。

2. 语言:"悦""空"二字活用,赋予自然景物人格化力量。

3. 思想:通过感官体验的层层递进,完成从物境到禅境的升华。

4. 艺术:光影、声响的对比手法,构建出"诗中有画"的审美空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竹径通幽"的路径意象,既是实景描写,又隐喻悟道过程。诗人将视觉的"深"与听觉的"寂"相融合,最终以钟磬余音收束全篇。这种以声写静的手法,比王维"空山不见人"更显层次,在有限篇幅中完成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的飞跃。

范文二

"山光悦鸟性"句体现唐代禅诗的特有思维。不同于六朝诗的客观写景,诗人主动将自我融入自然,山光不仅能悦鸟,更应悦人。这种物我交融的表述,暗含《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理,展现盛唐诗人特有的精神气象。

关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磬(qìng)、籁(lài)、禅(chán)房的准确读音

2. 文学常识:常建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与王孟风格相近

3. 意象体系:古寺、钟磬、幽径构成的佛教文化意象群

4. 意境特征:空灵寂静中蕴含生机,体现"静极生动"的禅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初日:__________

(2)万籁:__________

答案:

(1)清晨的太阳

(2)自然界各种声响

二、主旨理解

题目:"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通过自然景物对人的精神净化,表达佛家去除执念、回归本真的修行理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本诗与王维《过香积寺》在表现禅意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以寺院景物寄托禅思。异:王诗重"空山"的整体氛围,常诗突出"钟磬"的听觉感悟。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声音反衬寂静,用物质世界的残响引导精神世界的澄明,完成从实到虚的意境转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