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赤壁怀古苏轼原文

赤壁怀古苏轼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赤壁怀古苏轼原文

引导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豪放词的代表作,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抒发了对历史英雄的追慕与人生如梦的感慨。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绝唱。

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浪涛淘尽了千古英雄。

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作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刺破天空,惊涛拍打江岸,卷起千万堆雪浪。

江山美如图画,那时涌现多少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英姿勃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敌船便灰飞烟灭。

神游故国战场,该笑我多愁善感,过早生出白发。

人生犹如梦境,且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注释

【浪淘尽】比喻历史长河淘汰英雄人物。

【周郎赤壁】湖北黄州赤壁,非赤壁之战原址,苏轼借景抒怀。

【千堆雪】比喻浪花飞溅的壮观景象。

【羽扇纶巾】儒将装束,突显周瑜从容儒雅的形象。

【酹(lèi)】洒酒祭奠,体现对历史的敬畏。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游览赤壁矶时,联想三国风云,对照自身处境,写下这首词。政治失意与历史沧桑感交织,形成豪放中见沉郁的独特风格。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阕写景怀古,下阕抒情言志,符合词牌双调格式。

2. 语言:"穿""拍""卷"等动词极具力度,体现豪放派特色。

3. 思想:既有"江山如画"的壮怀,又有"人生如梦"的哲思。

4. 艺术:虚实相生,将历史场景与个人感慨完美融合。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中时空交织的艺术处理堪称典范。开篇"大江东去"构建宏大时空背景,"故垒西边"将镜头拉回历史现场。下阕"遥想"开启记忆闪回,"故国神游"又跳转现实。这种时空跳跃既展现赤壁之战的壮阔,又暗含物是人非的怅惘,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

范文二

苏轼对周瑜形象的塑造独具匠心。"小乔初嫁"的细节暗示其年少得志,"羽扇纶巾"的装束突出儒将风范。这种英雄书写实为作者理想人格的投射。结尾"早生华发"的对比,既表达对功业难成的郁愤,又以"酹江月"的举动完成自我超脱,体现宋人以理节情的典型思维。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纶(guān)巾、酹(lèi)、樯橹(qiáng lǔ)

2.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词作,创作于元丰五年

3. 艺术手法:比喻(千堆雪)、用典(周郎赤壁)、虚实结合

4. 意象体系:大江(历史长河)、江月(永恒见证)、华发(人生短暂)

5. 思想情感:追慕英雄的豪情与人生虚幻的哲理并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风流:__________

(2)酹:__________

答案:

(1)杰出的

(2)洒酒祭奠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转变?

答案:从历史追慕转向哲学超脱,用祭奠江月的仪式感消解现实苦闷,展现旷达胸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怀古方式差异。

答案:苏轼侧重历史场景再现与人生感悟,辛弃疾更多借古讽今,表达收复失地的政治抱负。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写景特色。

答案:动词"穿""拍""卷"强化动态感,比喻"千堆雪"化听觉为视觉,共同营造出雄奇险峻的赤壁景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