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塞翁失马古文原文

塞翁失马古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塞翁失马古文原文解析

《塞翁失马》是《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则寓言,通过塞翁一家遭遇祸福转化的故事,揭示福祸相依的深刻哲理。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读,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原文

《塞翁失马》

(西汉)刘安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

靠近边塞的居民中,有位精通术数的老翁,他的马无故逃入胡地。

邻人都来安慰,老翁却说:“这怎知不是福气?”

数月后,那匹马带着胡地的骏马归来。

邻人前来祝贺,老翁却说:“这怎知不会成为灾祸?”

家中多了良马,儿子爱骑,却摔断了大腿。

邻人又来慰问,老翁仍说:“这怎知不是福气?”

一年后,胡人大举入侵,青壮年都参战。

边塞居民,十死其九。

唯独因腿伤缘故,父子得以保全。

注释

【塞上】边境地区。“塞”读sài,指军事要地。

【善术者】精通占卜预测的人,体现先秦方术文化背景。

【何遽】反问句式,“怎么就能断定”,反映辩证思维。

【髀】读bì,大腿骨,此处细节暗示祸福转化的偶然性。

【十九】十分之九,古代分数表达法,强化悲剧对比效果。

创作背景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撰《淮南子》,融合道家与儒家思想。该寓言产生于汉匈战争频繁的历史背景下,通过边塞故事反映民众对无常命运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祸-福-祸-福”的螺旋式叙事,形成辩证闭环。

2. 语言艺术:通过三次“人皆…其父曰…”的对比句式,强化哲理反差。

3. 思想内核:突破线性因果观,揭示事物转化的相对性与条件性。

4. 现实映射:暗喻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体现民间生存智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塞翁失马》的叙事张力体现在三次命运转折中。当邻人遵循常理表达情绪时,塞翁始终保持超然判断。这种集体认知与个体智慧的碰撞,构成寓言的核心矛盾。作者刻意淡化具体年代和人物特征,使故事获得普遍意义。结尾“父子相保”的幸存结局,并非歌颂幸运,而是警示人们:任何绝对的价值判断都可能被时间证伪。

范文二

该寓言展现了中国哲学独特的“反者道之动”思想。塞翁的每次预言都颠覆常识认知:失马、得马、折髀、免役,四个事件构成完整的辩证链条。值得注意的是,塞翁从未主动干预事态发展,其智慧在于观察而非改变。这种被动中的主动性,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形成互文,为汉代黄老学说提供了生动的民间注脚。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塞(sài)、遽(jù)、髀(bì)、跛(bǒ)

【文学常识】出自《淮南子》,西汉杂家代表作,刘安主持编撰

【哲理要点】祸福相倚、矛盾转化、相对主义认识论

【意象分析】“胡马”象征意外机遇,“折髀”代表必要代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善术者:__________

(2)丁壮者:__________

答案:

(1)精通占卜预测的人

(2)青壮年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塞翁三次反问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打破线性因果思维,强调事物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培养辩证看待得失的人生态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塞翁失马》与《老子》“祸兮福所倚”思想的异同

答案:两者都主张祸福转化,但《老子》侧重抽象规律,《塞翁失马》通过具体叙事体现转化需要时间条件和具体情境。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幸存反衬战争的残酷,以生理缺陷换取生命保全,形成强烈戏剧反差,突出命运的无常与反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