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5:54:02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翻译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中秋怀人之作,诗中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内涵。

原文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人人都在仰望。

不知那深沉的秋思,落在了谁家。

注释

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洒满地面。树栖鸦,乌鸦栖息在树上,暗示夜深人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秋天的露水。湿桂花,露水打湿桂花,暗喻思念之情。

今夜月明人尽望:人尽望,所有人都在仰望明月,表达普天之下共赏中秋的情景。

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秋天的思念。落谁家,思念之情不知落在谁的心上,表达诗人对远方亲友的牵挂。

创作背景

王建生活于中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怀忧国忧民之情。中秋之夜,诗人独居异乡,仰望明月,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思念亲友的诗作。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自然流畅。

2. 语言: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如“地白”“冷露”“桂花”等,烘托出中秋之夜的清冷氛围。

3. 思想:表达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4. 艺术特色:运用白描手法,以景衬情,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十五夜望月》以中秋月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以“地白”形容月光的皎洁,以“树栖鸦”暗示夜深人静,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以“冷露”象征秋天的寒意,以“湿桂花”暗喻思念之情,含蓄深沉。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由景及情,表达诗人对远方亲友的牵挂,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范文二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中秋怀人的佳作。诗人通过对中秋月色的描绘,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中秋月夜图,意境清幽。“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以“冷露”和“桂花”两个意象,烘托出秋天的萧瑟和思念的深沉。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以反问的语气,表达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十五夜望月》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

中庭(zhōng tíng):庭院中。

地白(dì bái):地面雪白,形容月光皎洁。

栖鸦(qī yā):栖息在树上的乌鸦。

冷露(lěng lù):秋天的露水。

秋思(qiū sī):秋天的思念。

文学常识:

王建,唐代诗人,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

《十五夜望月》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中秋怀人题材。

知识要点:

诗中运用了白描手法,以景衬情,含蓄深沉。

诗中“桂花”意象象征思念之情。

诗中“秋思”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牵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意境:

诗中“地白”“冷露”“桂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意境清幽,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无穷。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地白:__________

(2)秋思:__________

答案:

(1)地面雪白,形容月光皎洁。

(2)秋天的思念。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十五夜望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三、句子赏析

题目: 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的艺术特色。

答案: 这句诗以“冷露”和“桂花”两个意象,烘托出秋天的萧瑟和思念的深沉。“无声”二字,更增添了思念的含蓄和深沉。

四、拓展运用

题目: 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 人在异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之情是人之常情,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