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最劲爆的一章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折腰"意象展开,解析其反抗精神与田园理想,提供原文、译文及深度鉴赏。
原文
《归去来兮辞》(节选)
魏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为何不归?
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为何还要惆怅独自伤悲?
明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还能补救。
确实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觉悟现在正确而昨日不对。
小船轻快地摇荡前行,微风飘飘吹动我的衣襟。
注释
【折腰】《晋书》载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指屈身事权贵
【心为形役】心灵被身体欲望驱使,读xīn wéi xíng yì
【飏】读yáng,船轻快行驶貌,出自《楚辞·九歌》
"觉今是而昨非"运用对比修辞,强化归隐决断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令八十余日,时值桓玄篡晋失败。面对督邮视察需"束带见之"的屈辱,诗人选择辞官归隐,此章即作于解印绶之时。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归去"领起,形成"反思-觉悟-启程"三层递进
2. 语言:"胡不归"反问句强化情感,"遥遥""飘飘"叠词显轻快
3. 思想:展现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4. 艺术:将抽象的人生选择具象为"舟行"意象,情景交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陶渊明用"折腰"这个身体动作,完成了对精神尊严的捍卫。当督邮要求整肃官服拜见时,诗人看到的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对人格的矮化。"心为形役"的反思极具穿透力,将具体事件升华为存在困境的思考。归舟意象中的"轻飏"二字,恰与官场"折腰"形成重力对比,这种语言张力正是魏晋风骨的绝佳体现。
范文二
本章最震撼处在于"觉今是而昨非"的决绝。陶渊明并非简单逃离官场,而是通过时空对比建立新的价值坐标。"迷途未远"的自我宽慰背后,暗含对士人群体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元代刘履评此章"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正指其用平淡语言包裹的雷霆之力。这种精神突围的力度,使其成为后世文人抵抗异化的精神资源。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芜(wú)、飏(yáng)、奚(xī)
【文学常识】"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出自《晋书·隐逸传》
【意象分析】"舟"象征人生归途,"芜田"喻精神家园荒芜
【艺术手法】对比(今是昨非)、用典(悟已往之不谏化用《论语》)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胡不归:__________
(2)奚惆怅:__________
答案:
(1)为什么
(2)为何
解析:两个疑问副词均需联系上下文反问语气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实迷途其未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案:体现及时醒悟的庆幸与自我救赎的决心,包含对官场生活的彻底否定。
解析:需结合"觉今是而昨非"理解其价值观转变。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陶渊明"折腰"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表现反抗精神;陶诗更重内省与平和,李诗更具外放激情。
解析:注意盛唐与晋代文人表达方式的时代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舟遥遥以轻飏"的审美效果。
答案:通过动态画面表现心灵解脱,轻快节奏与归隐心境高度契合。
解析:可从视听通感、情景关系角度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