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24 16:14:02

卖炭翁原文及翻译注释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名篇,通过老翁伐薪烧炭的艰辛与宫使掠夺的对比,揭露唐代"宫市"制度对百姓的剥削。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详细注释及多维解析。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译文

有位卖炭老翁,在终南山砍柴烧炭。

满脸灰尘烟熏火燎的肤色,两鬓灰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只为换取身上衣和口中粮。

可怜他衣衫单薄,却担心炭价便宜盼望天气更寒冷。

昨夜城外积了一尺厚雪,清晨驾着炭车轧过冰辙。

牛乏人饿太阳已高,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脚。

轻快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是穿黄衣的太监和白衣差役。

手拿公文口称皇帝命令,调转车头吆喝着牛往北拉。

一车千余斤的炭,被宫使强夺舍不得也没用。

用半匹红纱一丈绫绸,挂在牛头上充当炭钱。

注释

【伐薪】砍柴。"薪"指木柴,暗示劳动强度。

【烟火色】长期烟熏的黧黑色,细节描写凸显艰辛。

【愿天寒】反常心理描写,突出生存困境。

【黄衣使者】唐代皇宫采办官员,穿黄衣,象征权力压迫。

【充炭直】"直"通"值",揭露宫市掠夺本质。

【翩翩】轻快状,与老翁疲惫形成鲜明对比。

创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年)白居易任左拾遗时作。唐代"宫市"制度规定宫廷所需物品由太监直接采购,实际常强取豪夺。作者目睹此弊政,在《新乐府》序言中明确"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十二句铺垫老翁生存艰辛,后八句突遭掠夺,形成强烈戏剧冲突。

2. 语言:白描手法,"满面尘灰""十指黑"等细节极具画面感。

3. 对比艺术:衣单与愿寒、千余斤炭与半匹纱的价差构成双重对比。

4. 思想性:通过个体悲剧折射中唐社会矛盾,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范文一

白居易以老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反常心理,揭示底层百姓在生存压迫下的扭曲心态。衣不蔽体却盼望严寒,这种矛盾正是制度性剥削造就的悲剧。结尾"半匹红纱一丈绫"的象征性补偿,暴露宫市制度名为交易实为掠夺的本质。诗人通过具象化的叙事,将批判锋芒指向不合理的制度设计。

范文二

诗中"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的对比堪称诗眼。老牛与老人的疲惫静止,与宫使轻快张扬的姿态,构成动静双重对照。这种反差不仅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更隐喻着权力阶层的骄横与底层民众的无力。白居易继承杜甫"即事名篇"的传统,以典型事件展现社会剖面,实现"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主张。

关于《卖炭翁》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新乐府》五十首,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救济人病,裨补时阙"。

【关键字词】伐薪(fá xīn)、辗冰辙(niǎn bīng zhé)、敕(chì)、充炭直(zhí)。

【艺术手法】白描、对比、细节描写、叙事抒情相结合。

【思想主旨】揭露宫市弊端,同情百姓疾苦,体现现实创作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何所营:__________

(2)敕:__________

答案:

(1)谋求、打算

(2)皇帝的命令

解析:需结合唐代宫廷制度理解特殊词汇。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半匹红纱一丈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揭露宫市制度以象征性补偿强夺民财的实质,表现权力对百姓的残酷剥削。

解析:需联系唐代"名为买卖,实为掠夺"的宫市特点。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生理需求与心理期盼的矛盾,深刻揭示底层百姓生存的艰难处境。反常合道的写法增强批判力度。

解析:矛盾修辞法是唐代讽喻诗的典型手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