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时运赋原文及翻译

时运赋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7:52:03

时运赋原文及翻译解析

北宋名臣吕蒙正的《时运赋》以骈文形式道尽人生际遇无常之理,语言凝练警策,被誉为古代命运哲思的典范文本。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及多维解读,助读者理解其中蕴含的处世智慧。

时运赋

宋·吕蒙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白话译文

天空会突发不可预知的风云变幻,人生常遭遇难以预料的祸福交替。

蜈蚣虽有百只脚,爬行速度却不如无足的蛇;

雄鸡生着双翅,飞行能力远不及乌鸦。

骏马能驰骋千里,无人驾驭便难以到达;

胸怀远大志向,若缺机遇也难以实现。

孔子文章冠绝当世,却在陈国遭遇困厄;

姜太公才能卓绝,仍需垂钓渭水等待时机。

颜回品德高尚却短命而亡;

盗跖凶残暴虐反而得享长寿。

圣明的尧帝生出不肖之子;

愚钝的瞽叟却养育出舜这样的大孝子。

注释解析

【旦夕祸福】旦:早晨;夕:傍晚。形容灾祸与幸福交替无常。

【厄于陈邦】厄(è):困厄。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断粮七日。

【盗跖】传说中春秋时期的大盗,此处用作恶人代表。

【瞽叟】舜的父亲,因不识舜的贤能而多次加害于他。

艺术手法:通篇采用对比修辞,通过自然现象与历史典故的双重印证,构建命运无常的哲学框架。

创作背景

吕蒙正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考取状元,历经三次拜相又三次罢相。此赋作于第二次罢相期间,既是对自身宦海沉浮的总结,亦包含对士人命运的深刻观察。北宋初期党争频仍的正织生态,为其思考提供了现实注脚。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以自然现象起兴,中四句转入人才与机遇的关系,后六句通过历史人物对比深化主题。

2. 语言特色:四六骈俪句式工整,用典密集而精准,形成强烈的说理气势。

3. 思想内核:既承认客观时运的存在,又暗含"尽人事以待天命"的积极态度。

4. 艺术效果:多重对比产生的张力,使"命运无常"的抽象哲理具象可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时运赋》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其辩证思维的文学表达。作者将自然界的蜈蚣与蛇、鸡与鸦的对比,巧妙过渡到人才与机遇的哲学命题。当写到"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时,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命运感慨,暗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这种由物及人、由表及里的递进式说理,使抽象哲理获得形象载体。

范文二

吕蒙正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错位,构建起具有颠覆性的认知图景。孔子困厄与姜尚垂钓的典故,打破"才德必得福报"的简单因果论。更深刻的是颜回短命与盗跖长寿的对比,直接挑战传统道德观。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清醒认知,使作品超越普通劝世文的层次,展现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理性思辨精神。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旦夕(dàn xī)、厄(è)、瞽叟(gǔ sǒu)、盗跖(zhí)

2. 文学常识:骈文特征、北宋初期正织环境、吕蒙正"三度拜相"史实

3. 核心意象:风云(象征命运无常)、(喻指怀才不遇者)

4. 哲理要点:客观机遇与主观努力的辩证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厄于陈邦:__________

(2)瞽叟愚顽:__________

答案:

(1)遭遇困厄

(2)眼盲而愚昧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反映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案:既肯定个人志向的重要性,又强调客观机遇的关键作用,体现对人才成长条件的辩证认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时运赋》与李白《行路难》在命运观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承认现实困境;不同在于吕蒙正更强调时运的客观性,李白则突出"长风破浪"的主观突破。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的修辞效果

答案:通过反常识的生物对比制造认知冲突,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引出"才能与际遇未必匹配"的深层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