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封城日记原文阅读
本文以方方《武汉封城日记》节选为核心,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展现疫情下个体的真实记录与时代印记。
原文
《武汉封城日记·正月十五》
作者:方方
封城第二十三日,冷雨未歇。
窗外救护车声时远时近,
像一根细针,
反复刺着麻木的神经。
楼下的玉兰冒了花苞,
白得刺眼,
像在嘲笑人间的无力。
译文
封城第二十三天,阴冷的雨持续下着。
救护车的鸣笛声从远处飘来又消失,
如同尖锐的针,
一次次扎进已经迟钝的感官。
庭院里的玉兰树长出花蕾,
那白色过于明亮,
仿佛在讥讽人类的渺小。
注释
"冷雨未歇":双关语,既写实景又暗喻疫情持续。"歇"字读xiē,意为停止。
"细针"意象:将听觉转化为触觉的通感修辞,强化声音的尖锐感。
"白得刺眼":反常化描写,玉兰的生机与死亡威胁形成残酷对比。
情感表达:通过"麻木""嘲笑"等词,展现长期压抑下的心理异化。
创作背景
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冠疫情实施封城。方方作为本土作家,以知识分子的自觉记录特殊时期的城市细节。本篇写于2月8日,当日全国确诊超3万例,医疗资源极度紧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日记体碎片化叙事,通过雨声-救护车-玉兰三个意象完成场景蒙太奇。
2. 语言艺术:使用"刺""嘲笑"等攻击性动词,打破传统灾难文学的悲情范式。
3. 思想内核:展现现代化都市在突发灾难中的脆弱性,质疑人类中心主义。
4. 史料价值:为后世研究疫情提供微观社会样本,补充官方叙事视角。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方方的文字具有解剖刀般的锋利。在《正月十五》中,她将救护车的声音具象为"细针",这种感官转化不仅强化了危机现场的压迫感,更揭示了长期应激状态下人的感知变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玉兰花的描写,传统文学中象征希望的春日意象,在此被解构为冷漠的旁观者,这种颠覆性处理体现了后现代灾难书写的特征。
范文二
日记中存在着双重空间的并置:窗外是生死时速的急救现场,窗内是知识分子的冷静观察。作者通过"刺着麻木的神经"这一生理学表述,完成了从社会记录到心理诊断的升华。这种写作策略令人想起加缪《鼠疫》中的医生视角,但方方更注重呈现个体在体制中的无力感,显示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忧患意识。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方方为"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代表作《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关键字词:"未歇"的"歇"读xiē;"刺眼"属偏正短语,不可拆解。
意象系统:雨(压抑)-救护车(危机)-玉兰(异化的自然)构成隐喻链条。
文体特征: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与文学性的平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未歇:__________
(2)刺眼:__________
答案:
(1)没有停止
(2)因色彩强烈而使人视觉不适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白得刺眼,像在嘲笑人间的无力"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通过拟人手法表现自然与人类的疏离感,反映疫情中人的渺小与无助,隐含对生命脆弱性的哲学思考。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救护车声时远时近"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听觉描写营造空间纵深感,"时远时近"形成循环往复的节奏,暗示危机的持续性与不确定性。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本文,谈非虚构写作的社会价值。
答案示例:非虚构写作以细节真实保存集体记忆,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素材,其个体视角能弥补宏大叙事的盲区,具有人文关怀和史料实证双重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