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原文及翻译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以行舟视角描绘长江孤山的雄奇景色,展现了南宋士人羁旅中的壮怀与孤寂。下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注释解析及鉴赏指南。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
宋·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
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此山当是其一也。
舟行颇缓,又秋深潦缩,
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突兀而已。
译文
八月初一经过烽火矶。
南朝从武昌到京口一线,曾设置烽火台,
这座山应是其中之一。
船行速度较慢,加上深秋水退,
所以能完整欣赏杜甫诗中"幸因舟行缓,得览沿途胜景"的意境。
山势陡峭险峻。
注释
烽火矶(jī):古代军事瞭望台,矶指水边突出岩石。
潦(lǎo)缩:积水消退。语出《楚辞·九辩》"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杜老:对杜甫的尊称。引诗出自《发秦州》。
突兀:山势高耸特立。韩愈《谒衡岳庙》有"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创作背景
乾道六年(1170年),陆游赴夔州任通判,沿长江西行。此诗作于途经江西彭泽段时,时年46岁。诗人借孤山抒写报国无门的孤愤,暗含对南宋偏安的批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日记体开篇,时空线索清晰,由实景转入典故联想。
2. 语言特色:化用杜诗不着痕迹,"突兀"二字力透纸背,具南宋诗瘦硬之风。
3. 思想内涵:表面记游,实则通过军事遗迹触发家国之思,体现"诗史"传统。
4. 艺术手法:白描与用典结合,秋深潦缩的景物描写暗喻南宋国力衰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陆游笔下孤山是双重意象的叠加。作为地理实体,其突兀山势构成视觉冲击;作为历史符号,烽火矶唤起对南朝防御体系的追忆。诗人巧妙将杜甫诗句嵌入游记,使个人行旅与诗圣精神形成跨时空对话。"潦缩"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对南宋收缩防御政策的隐喻,这种以景写史的笔法,彰显了江西诗派"点铁成金"的创作理念。
范文二
诗中"舟行颇缓"的细节值得玩味。表面写航行实况,深层体现陆游对山河的珍视。在《入蜀记》同期记载中,诗人多次测量江面宽度、记录水文变化,这种科学观察精神与审美体验交融,形成宋诗特有的理趣。结句"突兀而已"看似平淡,实则以山势之孤对应士人精神之孤,与晚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形成情感呼应。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陆游号放翁,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此诗见《剑南诗稿》卷十。
2. 重点字词:矶(jī)、潦(lǎo)、突兀(wù)。
3. 艺术手法:白描、用典、隐喻。
4. 意象分析:孤山象征士人节操,烽燧暗示国防危机。
5. 关联作品:可与《书愤》《示儿》对比爱国主题的表达差异。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潦缩:__________
(2)突兀:__________
答案:
(1)积水消退
(2)高耸陡峭
解析: 需结合"秋深"季节特征及山形特点理解。
二、主旨理解
问:诗中引用杜甫诗句有何作用?
答:既说明缓行观景的实际情况,又借诗圣典故提升作品内涵,暗示自己与杜甫相似的漂泊命运。
解析:用典是宋诗重要特征,需注意出处与语境关联。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本诗与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的写景差异。
答案: 陆诗侧重历史厚重感,景物描写简劲有力;杨诗捕捉动态细节,充满生活趣味。前者沉郁,后者活泼。
解析: 同是记游诗,南宋诗人风格差异显著。
四、拓展运用
题目: 如何理解"突兀"的象征意义?
答案示例: 既形容山势孤高,也象征诗人卓尔不群的人格,更暗指南宋朝廷在强敌环伺中的艰难处境。
解析: 意象的多义性是古典诗歌鉴赏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