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原文精华版:古典诗歌中的阶层困境
本文以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为解析对象,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揭示古代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困境,为当代教育公平议题提供历史参照。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
乌衣巷口只见夕阳西斜。
昔日王谢家族的檐下燕子,
如今飞进普通百姓之家。
注释
朱雀桥: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正南门外的浮桥,贵族往来要道。
乌衣巷:东晋王导、谢安两大豪门聚居地,因士兵着乌衣得名。
王谢: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东晋最显赫的士族门阀。
寻常:平常、普通,与"王谢"形成阶级对比。
艺术手法:以"野草""夕阳"营造衰败氛围,用燕子迁徙暗喻阶层流动。
创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洛阳,途经金陵时作《金陵五题》,此为其二。中唐时期士族势力虽衰,但科举取士仍受门第影响,诗人借六朝兴废抒发对当代社会流动停滞的忧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前两句写景铺垫,后两句议论点睛,符合绝句"起承转合"传统。
2. 意象选择:野草、夕阳、燕子等意象群,共同构建盛衰转换的时空场域。
3. 批判意识:表面怀古,实则揭示门阀制度对社会流动的阻碍,与"寒门难出贵子"形成历史呼应。
4. 语言艺术:"飞入"二字举重若轻,将三百年士族衰落史浓缩为瞬间画面。
鉴赏范文
范文一:跨越千年的阶层之叹
刘禹锡以28字完成一部微缩社会史。朱雀桥的野草暗示交通要道废弃,乌衣巷的夕阳象征豪门权势倾颓。最妙处在于燕子视角的转换:这种候鸟本应"择木而栖",却被迫离开雕梁画栋,落脚平民屋檐。生物本能与社会法则的冲突,暴露出阶层板结的残酷现实。诗人用生物迁徙的自然现象,反衬人类社会中身份固化的非自然状态,比直陈议论更具批判力度。
范文二:双重时空的镜像结构
诗歌构建出"东晋-中唐"的双重时空。前两句实写唐代金陵的破败景象,后两句虚写东晋士族的繁华记忆。燕子作为时空穿梭者,其飞行轨迹勾连起两个时代的阶层图谱。值得玩味的是,百姓家燕子筑巢本属常态,但冠以"旧时王谢"前缀后,寻常景象顿生历史沧桑感。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历史延续性,为"寒门难跃龙门"现象提供了诗性注脚。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刘禹锡"诗豪"称号,其怀古诗多借六朝兴废抒现实感慨。
2. 意象体系:野草(荒芜)、夕阳(衰败)、燕子(变迁)的象征意义。
3. 历史背景:东晋门阀政治与唐代科举制度的社会流动性差异。
4. 艺术特色: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5. 思想内涵:对阶层固化的批判意识与历史循环论的哲学思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斜:__________
(2)寻常:__________
答案:
(1)西沉
(2)普通平民
解析:需结合夕阳意象与阶级对比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反映士族门阀衰落、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历史变迁,暗含对阶层流动停滞的隐忧。
解析:注意表面写家族兴衰,实质讨论社会公平。
三、比较鉴赏
题目:《乌衣巷》与杜牧《泊秦淮》在表现六朝兴亡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选取金陵意象,借古讽今。异:刘诗通过具体建筑空间展示历史变迁,杜诗侧重声色描写警示当代;刘诗冷静客观,杜诗情感外露。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朱雀桥边野草花"的描写作用。
答案:以自然植物侵占人工建筑的画面,暗示人文秩序的瓦解;"野"字暗含价值判断,为全诗奠定衰颓基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乌衣巷》理解当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
答案示例:诗中揭示的资源代际传递问题至今存在,教育公平需要打破类似"王谢堂前"的隐性壁垒。历史证明,健康的社会应保持阶层流动通道畅通。
